(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岭南诸地战事激烈,甚至不断有大宋诸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琼州之际,大宋天子赵昰每天除了简单翻阅一下朝廷中枢从梧州送至琼州的邸报,了解一番朝廷大事和战局进展外,其余的时间全都泡在了文昌船场内。
在三位从福州南台船场一路跟随朝廷南下琼州的老船匠的亲自安排指挥下,文昌船场百十名技艺最精熟的船匠,一直在大宋天子龙舟上忙碌不休。
八月初一,按着少年天子清晰而又详细的要求,临高匠作坊专门赶制铸造出来的一个硕大的精铁龙首,被送到了文昌船场。
巍峨如山的天子龙舟船头正前方,一根粗壮黝黑的百年铁枧木,后半端已经被牢牢固定在龙舟最坚固的船身龙骨上,前端从龙舟船首中部透壁探出。一众工匠们耗费了半天的功夫,终于将后半部分中空的精铁龙头,结实的铆接在坚硬如铁的百年铁枧木最前端。
虽然形制上与水师战船最前端的撞角有着很大不同,可实际上,它的功用却和战船船首的撞角完全一样。
龙舟船头,两台大宋如今所能制造出来的体型和威力都最大的八牛弩,一左一右安放在船头。在长达三十六丈的船身两侧,每隔六丈也同样安放着一台八牛巨弩。
而在宽敞的龙舟尾部甲板上,两部借助龙舟坚固的船体结构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的木制石炮,正安静的耸立着。每部石炮的身后,都堆积着数十颗直径尺半,重约百斤,打磨成球形的硕大石弹。
如果不是船身中央的宫殿和密布的桅杆因为关联着龙舟的船体结构和航行性能,赵昰甚至有过将龙舟甲板中央的海上行宫拆除后,全部安放石炮或是大型拍杆的想法。
当大宋时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之时,每多增强一点朝廷的战力,大宋就多了一丝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在这一点上,赵昰毫无疑问是整个大宋朝野内外认识最深刻、头脑最清醒的人。
大宋已失去了近乎所有的国土,和所有的治下百姓。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少的朝廷大臣,在心中幻想着蒙古人以外族之身,难以久居中原,那些昔日的大宋百姓,也一定会高举义旗奋起反抗,在不久的将来重迎大宋正统回归中原。
可事实是什么呢?蒙古人已经手握万里锦绣河山,治下亿兆之民,兵马数以百万,随手动用的人力物力即轻松超出大宋数倍以上。大宋退居琼州,卧薪尝胆,苦心经营年余,积闽地、两广积蓄及海外贸易所得,这才勉强支撑朝廷编练出十八万天子六军,和三支水师统共不足五百艘的战船。
反观蒙古人,只用了半年多点的时间,在温州、泉州迅速修造征召了五千艘大小战船,轻松聚集起七十万大军,三路南下。
这五千艘战船都是什么人修造出来的?这七十万大军,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吗?不,那数万造船工匠,和元军南下主力全都是汉人,与大宋同根同种的汉人百姓啊!
他们为什么会为蒙古人效力,甘当蒙古人的马前卒?
江山锦绣,唯有德者居之,万民熙熙,唯自强者方可纳之。大宋多年来即无惠民之政,又无守国护民之兵,在蒙元大军面前除了仓惶北顾之外,罕有胜绩。只怕在天下百姓眼中,这大宋早已没有了希望。
如今天下各地虽不时有人高举大宋旗帜,聚集百姓起兵反元。可那些人却大多是迫于蒙古人残酷的盘剥和野蛮的统治,真正心向大宋朝廷的又有几人呢?
如果天下百姓真的仍然念念不忘大宋正朔,朝廷在琼州、岭南安定下来的这年余时间里,为什么不见各地义师率军勤王呢?
大宋如今对天下百姓的号召力,其实已经远没有朝廷大臣们心中所期待的那么高了。没有人会将自己的忠诚和血汗,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一个行将灭亡,看不到希望的王朝。
人必自强自立,而后方可得人望民心,大宋想重新赢回天下百姓的拥戴,首先就必须在蒙元大军的步步进逼中生存下来,让天下百姓看到大宋朝廷上下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实力,让天下百姓重对大宋生出信心。
当人有了信心,才会生出希望,才会在希望的火苗指引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是在赵昰扯掉了大宋朝廷身上所谓的正统大义、百姓民心,这最后一层遮羞布,将冷酷的现实逐一摆在文天祥面前后,枢相文天祥也终于警醒了过来。
有了这种清醒而又现实的认识之后,文天祥回过头来再反思朝廷往日的决策和计划时,这才发现,大宋的官员和军队,在面对着一心想要吞噬大宋所有血肉的蒙古人时,竟然一直在退,一直在等,从来没有拿出过与元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流尽最后一滴血汗的决心。
当文天祥把心底最后的一点侥幸之念丢开,将身上所有文人仕大夫的那种风骨和气度抛之脑后,以搏命求存的心态,开始准备与南下的元军死战到底时,将天子龙舟武装起来,就成了必然之事。
随着天子龙舟的改造,赵昰的意图已经清晰的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整个琼州上下的军民百姓,从初时的震惊、慌乱情绪中恢复过来之后,在清楚的知道大宋天子准备乘着龙舟亲上战场时,一种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溢满了心间。
年仅十四岁的大宋皇帝,为了保卫这个国家,保卫大宋的百姓,正在准备披甲上阵。这已经足以说明,在这位年少的皇帝眼中,大宋的国祚和大宋百姓的存亡,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受到天子言行的激励,整个琼州各县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纷纷涌至官府,请求入伍从军保家卫国。
大宋三大水师玄武、腾蛟、飞鲨军的将士们,更是憋足了一口气,用高涨到爆棚的士气,投入到了对南澳岛方向元军右路船队的袭扰作战中。
总领广南东路兵马,坐镇河源挡住元军南下步伐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江万载老将军,在收到枢相文天祥的亲笔信,沉思一宿后,做出了一个令三军震惊的举动。
八月初一,又一次走上河源城头巡视之际,七十三岁的老将军,将一具仓促赶制的棺材,稳稳的摆放在了自己的帅旗之下,借此向三军将士清晰的传递出了抬棺死战,半步不退的决心。
坐镇梧州指挥朝廷中枢的大宋丞相陆秀夫,在收到文天祥的书信,清楚了天子与文天祥接下来的计划之后,召集朝廷重臣告之此事时,向来以沉稳冷峻著称的陆秀夫,罕见的泪湿胸襟,语不成声。
昔年衣冠遍天下,繁华盖宇内的煌煌大宋,今天竟然已经沦落到了要让少年天子披甲上阵的窘迫境地,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是何等的心酸,何等的奇耻大辱啊!
抛开赵昰的身份,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加上身边的千余精锐和一艘巍峨巨舰,对于一场涉及双方近百万大军的庞大战争,其实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可是当赵昰文天祥君臣两人,用天子披甲、宰相临阵的举动,将抛开侥幸,拼死求存的态度清晰的传递给每一位大宋文武和百姓心中时,这种无形的激励却在悄悄的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理。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在三位从福州南台船场一路跟随朝廷南下琼州的老船匠的亲自安排指挥下,文昌船场百十名技艺最精熟的船匠,一直在大宋天子龙舟上忙碌不休。
八月初一,按着少年天子清晰而又详细的要求,临高匠作坊专门赶制铸造出来的一个硕大的精铁龙首,被送到了文昌船场。
巍峨如山的天子龙舟船头正前方,一根粗壮黝黑的百年铁枧木,后半端已经被牢牢固定在龙舟最坚固的船身龙骨上,前端从龙舟船首中部透壁探出。一众工匠们耗费了半天的功夫,终于将后半部分中空的精铁龙头,结实的铆接在坚硬如铁的百年铁枧木最前端。
虽然形制上与水师战船最前端的撞角有着很大不同,可实际上,它的功用却和战船船首的撞角完全一样。
龙舟船头,两台大宋如今所能制造出来的体型和威力都最大的八牛弩,一左一右安放在船头。在长达三十六丈的船身两侧,每隔六丈也同样安放着一台八牛巨弩。
而在宽敞的龙舟尾部甲板上,两部借助龙舟坚固的船体结构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的木制石炮,正安静的耸立着。每部石炮的身后,都堆积着数十颗直径尺半,重约百斤,打磨成球形的硕大石弹。
如果不是船身中央的宫殿和密布的桅杆因为关联着龙舟的船体结构和航行性能,赵昰甚至有过将龙舟甲板中央的海上行宫拆除后,全部安放石炮或是大型拍杆的想法。
当大宋时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之时,每多增强一点朝廷的战力,大宋就多了一丝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在这一点上,赵昰毫无疑问是整个大宋朝野内外认识最深刻、头脑最清醒的人。
大宋已失去了近乎所有的国土,和所有的治下百姓。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少的朝廷大臣,在心中幻想着蒙古人以外族之身,难以久居中原,那些昔日的大宋百姓,也一定会高举义旗奋起反抗,在不久的将来重迎大宋正统回归中原。
可事实是什么呢?蒙古人已经手握万里锦绣河山,治下亿兆之民,兵马数以百万,随手动用的人力物力即轻松超出大宋数倍以上。大宋退居琼州,卧薪尝胆,苦心经营年余,积闽地、两广积蓄及海外贸易所得,这才勉强支撑朝廷编练出十八万天子六军,和三支水师统共不足五百艘的战船。
反观蒙古人,只用了半年多点的时间,在温州、泉州迅速修造征召了五千艘大小战船,轻松聚集起七十万大军,三路南下。
这五千艘战船都是什么人修造出来的?这七十万大军,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吗?不,那数万造船工匠,和元军南下主力全都是汉人,与大宋同根同种的汉人百姓啊!
他们为什么会为蒙古人效力,甘当蒙古人的马前卒?
江山锦绣,唯有德者居之,万民熙熙,唯自强者方可纳之。大宋多年来即无惠民之政,又无守国护民之兵,在蒙元大军面前除了仓惶北顾之外,罕有胜绩。只怕在天下百姓眼中,这大宋早已没有了希望。
如今天下各地虽不时有人高举大宋旗帜,聚集百姓起兵反元。可那些人却大多是迫于蒙古人残酷的盘剥和野蛮的统治,真正心向大宋朝廷的又有几人呢?
如果天下百姓真的仍然念念不忘大宋正朔,朝廷在琼州、岭南安定下来的这年余时间里,为什么不见各地义师率军勤王呢?
大宋如今对天下百姓的号召力,其实已经远没有朝廷大臣们心中所期待的那么高了。没有人会将自己的忠诚和血汗,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一个行将灭亡,看不到希望的王朝。
人必自强自立,而后方可得人望民心,大宋想重新赢回天下百姓的拥戴,首先就必须在蒙元大军的步步进逼中生存下来,让天下百姓看到大宋朝廷上下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实力,让天下百姓重对大宋生出信心。
当人有了信心,才会生出希望,才会在希望的火苗指引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是在赵昰扯掉了大宋朝廷身上所谓的正统大义、百姓民心,这最后一层遮羞布,将冷酷的现实逐一摆在文天祥面前后,枢相文天祥也终于警醒了过来。
有了这种清醒而又现实的认识之后,文天祥回过头来再反思朝廷往日的决策和计划时,这才发现,大宋的官员和军队,在面对着一心想要吞噬大宋所有血肉的蒙古人时,竟然一直在退,一直在等,从来没有拿出过与元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流尽最后一滴血汗的决心。
当文天祥把心底最后的一点侥幸之念丢开,将身上所有文人仕大夫的那种风骨和气度抛之脑后,以搏命求存的心态,开始准备与南下的元军死战到底时,将天子龙舟武装起来,就成了必然之事。
随着天子龙舟的改造,赵昰的意图已经清晰的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整个琼州上下的军民百姓,从初时的震惊、慌乱情绪中恢复过来之后,在清楚的知道大宋天子准备乘着龙舟亲上战场时,一种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溢满了心间。
年仅十四岁的大宋皇帝,为了保卫这个国家,保卫大宋的百姓,正在准备披甲上阵。这已经足以说明,在这位年少的皇帝眼中,大宋的国祚和大宋百姓的存亡,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受到天子言行的激励,整个琼州各县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纷纷涌至官府,请求入伍从军保家卫国。
大宋三大水师玄武、腾蛟、飞鲨军的将士们,更是憋足了一口气,用高涨到爆棚的士气,投入到了对南澳岛方向元军右路船队的袭扰作战中。
总领广南东路兵马,坐镇河源挡住元军南下步伐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江万载老将军,在收到枢相文天祥的亲笔信,沉思一宿后,做出了一个令三军震惊的举动。
八月初一,又一次走上河源城头巡视之际,七十三岁的老将军,将一具仓促赶制的棺材,稳稳的摆放在了自己的帅旗之下,借此向三军将士清晰的传递出了抬棺死战,半步不退的决心。
坐镇梧州指挥朝廷中枢的大宋丞相陆秀夫,在收到文天祥的书信,清楚了天子与文天祥接下来的计划之后,召集朝廷重臣告之此事时,向来以沉稳冷峻著称的陆秀夫,罕见的泪湿胸襟,语不成声。
昔年衣冠遍天下,繁华盖宇内的煌煌大宋,今天竟然已经沦落到了要让少年天子披甲上阵的窘迫境地,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是何等的心酸,何等的奇耻大辱啊!
抛开赵昰的身份,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加上身边的千余精锐和一艘巍峨巨舰,对于一场涉及双方近百万大军的庞大战争,其实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可是当赵昰文天祥君臣两人,用天子披甲、宰相临阵的举动,将抛开侥幸,拼死求存的态度清晰的传递给每一位大宋文武和百姓心中时,这种无形的激励却在悄悄的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理。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