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大明宫前待漏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唐第一巨商第208章:大明宫前待漏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五更三筹,承天门晨鼓响,街鼓声动,坊门准时开启。

    官员的仪仗在前,百姓在后,纷纷涌出安邑里北门。

    晨鼓响,宵禁止,听人行。

    虽然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但长安城的大街上已经有些忙碌景象,巡夜的佽飞军军士正在旅率、队正等低阶武官指挥下列队,准备返回兵营休息。

    除了正在收兵的巡夜军士,大街上还有很多行人和车马,但早起的百姓毕竟不多,大街上的车马行人还是以上朝的官员和官员们的侍从为主。

    秦钺并没有直接去上朝,而是带着李红和黄杏先顺路去了东市。

    毕竟安邑里距离大明宫有还有八里多路,步行最少也得一个半小时,等走到大明宫天都亮了,别说是参加朝会,估计廊下餐都赶不上了。

    唐朝官员上朝制度很完善,该上朝不上朝,还不请假,对不起,罚没一个季度的俸禄。

    可别小看这一个季度的俸禄,对既要赡养家人又要养奴仆的普通官员来说那可不是小事,旷工一天就等于四分之一的年薪没有了,旷工四次一整年就白干了。

    如果旷工次数多,惩罚更加严厉,旷工三十五天以上者徒一年半。这还是指一般的文官,要是有职务在身的武官,经常擅离职守,还要罪加一等。

    不过,唐朝对大臣早朝迟到管得并不严,毕竟有些大臣住得比较远,想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风雨无阻地准时上朝并不容易,所以即使有个别大臣迟到,一般也不会太过深究,赶上皇帝心情好,还会和你开两句玩笑。就算你得罪了人,顶多也就是受到监察御史们弹劾警告一下,下不为例。如果屡教不改,也不打你也不骂你,更不会判你徒刑,吏部考功司考核时自有章程,对不起,这个官不适合你做,要不你挪挪地方,要不你干脆回家哄孩子去。

    当然,像秦钺这种可以不用天天上朝的官员,根本不存在旷工一说。

    就算罚俸禄,家趁人值的秦钺也不在乎。

    免官?正好,人家本来就不想做官。

    不过秦钺可不想迟到,这可是他生平第一次做官,第一次参加朝会就迟到,那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何况除了参加朝会,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干。

    东市南大门内,武定和彭彪已经牵着马等候在了东市南大街上。

    秦钺让李红和黄杏去了众乐坊,他只带着武定和彭彪骑马出了东市北门,直奔位于长安城东北角龙首原上的大明宫而去。

    自唐高宗李治以后,唐代的历代皇帝都放弃了正宫太极宫,而是选择在大明宫主政。

    出了东市,借着朦胧月光和微微曙色,秦钺看到,上朝官员的车马和仪仗正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朝长安城东北角涌来。大部分官员只带了几名侍从,但有些王公大臣的仪仗却很有气势,尤其是一些亲王,因为亲王府都养有军队,亲王的仪仗光是护卫和侍从就有几百人,刀枪斧钺如林,灯笼成对成排,浩浩荡荡地从大街上迤逦而过。

    今天只是个常参日,上朝官员的队伍就已经如此壮观了。

    秦钺不敢想象,这要是赶上元旦、冬至等重要日子,全长安城的九品以上官员和命妇们全都要去宫中朝谒天子,成千上万人参加朝会,那场面不知比常参日还要壮观多少。

    秦钺带着武定和彭彪,三人三骑,穿过东市北面的一条东西大街,便进入了崇仁里和胜业里中间的一条南北大街,又向北行了大约三四里路,便是唐代著名的承天门大街东街,再转向西行大约一里路,就是和大明宫正门丹凤门正对的丹凤门大街了。

    秦钺看到,此时官员的车马和侍从几乎已全部汇聚到了丹阳门大街上。

    整条大街上人如潮水马如游龙,就像一条人和马形成的河流,看上去比庙会还热闹。

    秦钺在马上问武定和彭彪道:“武定,彭彪,你们看到嗣王殿下的仪仗了吗?”

    原来,秦钺昨天就已经和李嗣恭、赵诚等人约好了,今天要在大明宫前聚首。

    因为这是秦钺第一次参加朝会,李嗣恭和赵诚等人都很给面子,尤其是赵诚等靠门荫封官的达官显贵子弟,因为并非在职官员,平时并不怎么参加朝会,但为了给秦钺捧场,也都高高兴兴地答应和秦钺一起参加朝会了。

    彭彪前后左右张望了一番,回道:“少东家,我没看到嗣王殿下的仪仗,也没看到赵诚他们,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秦钺道:“不管了,咱们直接去丹凤门,既然嗣王殿下他们已经答应了本东家,就肯定会在哪里等着咱们的。”

    整条丹凤门大街只有不足三里长,三人随着人流不多时就来到了丹凤门前。

    此时正是黎明,天还没有亮,西天上还挂着一轮突月。

    来到丹凤门前,借着月光和宫门前的灯火,秦钺看到李嗣恭、赵诚等人正站在丹凤门前的台阶上说话。

    丹凤门前人并不是很多,反倒是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前人比较多。

    秦钺知道,这是因为今天并非大朝会的日子,只是一个常参日,常参日大明宫正门丹凤门并不会对上朝的官员开放,官员们只能从丹凤门两侧的建福门和望仙门进入大明宫。

    由于唐玄宗执政时还没有在建福门前建造待漏院,在建福门前建造待漏院,那还是唐玄宗六世孙唐宪宗元和初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此时的文武百官还只能在建福门和望仙门前待漏,等待宫门开放。只有宰相、亲王等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进入建福门前的光宅里,在光宅里中的太仆寺车行中待漏,以避风雨。

    至于官员们的侍从,只能等在丹凤门大街上,连靠近宫门的资格都没有。

    秦钺看了看,今天来上朝的官员少说也有二百多人。

    唐代制度规定,在京九品以上官员每月朔日和望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上朝,一个月参加两次大型朝会;五品以上在职文官每天都要上朝,故称常参官;在职武官因为平时要履行宿卫职守,不但白天军务繁忙,晚上还要轮流上夜班,所以武官们不用每天都上朝,三品以上武官三日一上朝,五品以上武官五日一上朝,当值者不用上朝。

    今天是常参日,上朝的官员除了五品以上文官,还有一部分是赶上三、五日上朝的武官。

    除了以上两种品阶较高的官员,上朝的官员中还有中书省、门下省两省的供奉官。因为宰相们不但要天天上朝,朝会结束后还要留在大明宫里的省院处理国事,这两个部门的供奉官也必须跟着宰相一起天天上朝。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自李世民后,唐代再未设过尚书令一职。

    与皇帝直属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同,尚书省相当于后世的行政院或者国务院,统帅六部和二十四司以及各州府分支机构,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以不但尚书省的左仆射、右仆射、六部尚书、左丞、右丞、侍郎、郎中等五品以上高官要天天上朝,下辖的二十四司每司还必须派出一名员外郎参加朝会。

    另外,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员,因为职务上的特殊性,即使官阶达不到五品,也必须要参加每日的常参朝会。

    除此之外,进京办事的外地官员有些也会参加朝会,向皇帝呈递奏表。

    常参日上朝的官员虽然不多,但以上这些人全部加起来,也有二三百人了。

    看到李嗣恭和赵诚他们,秦钺连忙跳下马来,把手里的马鞭和缰绳交给武定,让武定和赵诚留在丹凤门前的大街上,紧走几步来到李嗣恭等人面前。

    秦钺先对李嗣恭拱手问安道:“嗣恭哥哥早,兄弟在此恭请哥哥敬均安。”

    因为地位相差太过悬殊,以前秦钺见到李嗣恭时都是尊称嗣王殿下,从不敢逾越礼制半分,可自从李隆基敕命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后,秦钺就改口称呼李嗣恭为嗣恭哥哥了。

    现在秦钺这么称呼李嗣不但没有僭越之嫌,而且这个哥哥还叫得光明正大,叫得底气十足,毕竟这是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李隆基亲自主张的,别人就算有什么想法,也说不出什么。

    李嗣恭也拱手还礼道:“寒兵兄弟早,你我兄弟,就不要多礼了。”

    秦钺又和赵诚等人互相见了礼,打了招呼。

    赵诚见秦钺腰带上叮啷当啷挂了一大圈零碎,笑道:“寒兵兄弟,你身上带的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啊,你这是要去宫里售卖货品吗?”

    秦钺看了看李嗣恭和赵诚他们,再看了看周围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发现别人身上除了鱼袋、香囊、算袋等几样必须品外,根本就没带其他东西,他的这身打扮确实有点扎眼了。

    原来,蹀躞带起源于游牧民族,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悬挂必须的随身物品。

    因为游牧民族要经常去野外放牧,身上携带的东西越多在野外生活越方便。

    虽然唐代官员也有佩戴七事的规定,但佩戴七事并非硬性规定,只要别超过自身品阶允许佩戴的数目,你愿意带几个就带几个,想带什么不想带什么也凭个人意愿决定,比如年轻官员不爱吐痰,痰桶就可以不带,反正除了代表身份的鱼袋和记录用的算袋是必须带的东西,别的东西带不带都行。

    尤其是到了中唐以后,官员腰带上的带銙逐渐演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甚至连眼都没有。

    秦钺故作懵懂道:“怎么,不是说上朝必须要带七事吗?”

    赵诚笑道:“那都是什么时候的黄历了,现在官员上朝早就不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未完待续】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 () 下载免费阅读器!!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唐第一巨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第一巨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巨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巨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