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拟定平夷诏后,第二日朝参时,鸿胪寺于早朝差人、至御前宣读捷音。
天子早朝上宣布两日后,令李成梁献俘于午门阙下。
两日之后,内官在午门门阙上设立御座,百官入午门向天子贺捷。
林延潮穿着吉服上朝,所谓吉服不同于朝服,乃是官员重大典礼是所穿。林延潮头戴梁冠,梁冠上竖以雉尾,身穿赤罗衣,腰佩银带,悬着药玉佩,手持槐木笏,官员吉服大体上差不多,级别高低,是以梁冠上的梁数而定尊卑。
林延潮随着百官进午门,锦衣卫已是在午门下的御道东西摆下天子仪仗,锦衣卫之下则是教坊司,设大乐于御道左右,而文武百官则是文官站在御道东,武官站在御道西,等候天子。
教坊司奏起礼乐,不久穿着常服的天子出现在午门城楼之上,乐声停止,鸣鞭三声。
蓟辽总督,兼兵部右侍郎梁梦龙为露布官,进而向天子四拜,两名展露官取露布左右展开,梁梦龙跪地宣读捷文。
捷文念毕后,在鸿胪寺赞礼官引导下退下。
赞礼官高声道:“献俘!”
大将李成梁与上百名辽东军的将士,押解着一百六十多名建州女真的俘虏进入午门广场,这些女真俘虏被绳子牵着进来,手脚戴有镣铐,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遮胸盖背,至献俘位后,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
献俘官来至城楼下奏道:“臣奏陛下,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以建州女真俘献,请付所司。伺旨。”
献俘官的声音嘹亮,广场这些俘虏的命运由年轻的天子一语而决。
这时礼部尚书潘晟缓缓从登上午门城楼,从天子身旁跪授诏书之后。站至御座之下,在城楼上扫视下方群臣,番臣。俘虏一眼,当下展开明黄色的诏书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奉先帝之休德,夙兴夜寐,明不能烛,重以不德……”
午门门楼下,林延潮手持笏板,听着潘晟所念,就是自己为天子所拟的平夷诏诏书。
这诏书虽是自己草拟的。但此刻在午门上宣读,即已是天子的旨意。
诏书一字一句从潘晟口中道来,宣诏即礼成,诏书生效。天子之威加于四海,万邦臣民皆是敬畏。
宣诏后,礼部会将诏书,誊写多份,由驿道分传至天下两京十三省。而誊写的诏书,被称为誊黄。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潘晟最后一字念完。将圣旨收起。
午门城楼上,坐于御座之上的万历天子当下道:“所获俘囚、咸赦其罪,释之!”
天子的纶音由左右大汉将军所传。一人至二人,二人至四人,四人至八人,十六人,三百二十人一并而道:“释之!”
雄壮的声音,回荡在紫禁城的重楼深阙之中。
献虏官当下道:“陛下有旨,所获俘囚、咸赦其罪,释之!”
俘囚被解开镣铐,虽然他们听不懂汉人言语。但这一刻他们无不露出感激涕零之色,向着午门之上的天子。将头往花岗岩铺就的地砖上叩得砰砰直响。
此时林延潮与文武百官一并向午门上的天子,山呼道:“吾皇仁德!”
百官向天子行三拜五叩之礼。
礼乐奏起。天子从午门之上起驾回宫,百官依次而退。
林延潮走出午门,文官们簇拥张居正,恭贺着宽甸大捷,而武官们则是在李成梁左右。
李成梁手捧头兜,须发皆白,但身形却是虎背熊腰,在武将的夸赞之中,不时抚须得意地哈哈大笑。
林延潮看着李成梁,再看看张居正。
在张居正主政下,国库充盈,启用了如李成梁,戚继光这样名将,身为蓟辽总督的梁梦龙书生领兵,但靠着李成梁,戚继光这等名将,连连在边疆取得大捷,威服蒙古,辽东,这时候的大明武功正盛,正如日中天。
后世某学者菊花乱喷地说什么,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臣,无名将。
那敢问这位学者一句,张居正算不算?李成梁算不算?
这样无明君,无名臣,无名将的王朝,能享国二百七十六年,都是靠奇迹活下来的?
林延潮走出门阙,众官员们仍是在议论着献俘大典上,也有几人道:“今日这颁于午门上之平夷诏,实是振作人心啊!我依稀记得数句,每一句都是可圈可点。”
“说得是,此诏言简却意不赅,正可谓是至言不繁,令我大开眼界,不知是哪位翰林所作?”
“还能是谁,当今翰林论文采横溢第一人,当属今科状元林宗海了,我听闻天子将他名字书于文华殿的屏风之上,是要准备大用了。”
几句话飘入林延潮耳中,他也不知是真是假,或者是故意暗中捧自己呢,反正当随便听听就好了。
百官散朝后,林延潮回到翰林院。
进门时,几名翰林说说笑笑正要出门,道上相逢,林延潮身为后辈,需避在道旁,让他们先过。
平日里前辈翰林点点头就算回礼了,但这一次谈却破天荒地一并停下脚步,向林延潮拱手回了一礼。
林延潮不由有些错愕。
待他走进检讨厅,平日合署办公的众翰林们,也是缓下手中之事。
“宗海。”
“宗海,来了。”
平日相熟的同僚们,这一刻多了几分敬意,并笑着向林延潮点点头。
“好文章。”
“真传世之文。”
“我等与有荣焉。”
林延潮顿时明白大家的敬意从何而来,不由畅然一笑,坐在公案上。
窗外有几颗柏树遮住烈阳,只有几缕阳光从窗格上透下,天边白云远去。
林延潮只觉得今日天气格外的清凉舒适,不由心情大好。
这时候,竹帘一挑,陈思育走了进来。
“光学士。”众翰林们一并行礼。
陈思育笑着点了点头,心情显然很好,他对众人道:“下个月轮值文渊阁东房的五名翰林,内阁已是批复,史局内就由刘直卿,林宗海二人轮替!”
心底最后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林延潮终于如愿以偿,入文渊阁办事。(未完待续。)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天子早朝上宣布两日后,令李成梁献俘于午门阙下。
两日之后,内官在午门门阙上设立御座,百官入午门向天子贺捷。
林延潮穿着吉服上朝,所谓吉服不同于朝服,乃是官员重大典礼是所穿。林延潮头戴梁冠,梁冠上竖以雉尾,身穿赤罗衣,腰佩银带,悬着药玉佩,手持槐木笏,官员吉服大体上差不多,级别高低,是以梁冠上的梁数而定尊卑。
林延潮随着百官进午门,锦衣卫已是在午门下的御道东西摆下天子仪仗,锦衣卫之下则是教坊司,设大乐于御道左右,而文武百官则是文官站在御道东,武官站在御道西,等候天子。
教坊司奏起礼乐,不久穿着常服的天子出现在午门城楼之上,乐声停止,鸣鞭三声。
蓟辽总督,兼兵部右侍郎梁梦龙为露布官,进而向天子四拜,两名展露官取露布左右展开,梁梦龙跪地宣读捷文。
捷文念毕后,在鸿胪寺赞礼官引导下退下。
赞礼官高声道:“献俘!”
大将李成梁与上百名辽东军的将士,押解着一百六十多名建州女真的俘虏进入午门广场,这些女真俘虏被绳子牵着进来,手脚戴有镣铐,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遮胸盖背,至献俘位后,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
献俘官来至城楼下奏道:“臣奏陛下,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以建州女真俘献,请付所司。伺旨。”
献俘官的声音嘹亮,广场这些俘虏的命运由年轻的天子一语而决。
这时礼部尚书潘晟缓缓从登上午门城楼,从天子身旁跪授诏书之后。站至御座之下,在城楼上扫视下方群臣,番臣。俘虏一眼,当下展开明黄色的诏书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奉先帝之休德,夙兴夜寐,明不能烛,重以不德……”
午门门楼下,林延潮手持笏板,听着潘晟所念,就是自己为天子所拟的平夷诏诏书。
这诏书虽是自己草拟的。但此刻在午门上宣读,即已是天子的旨意。
诏书一字一句从潘晟口中道来,宣诏即礼成,诏书生效。天子之威加于四海,万邦臣民皆是敬畏。
宣诏后,礼部会将诏书,誊写多份,由驿道分传至天下两京十三省。而誊写的诏书,被称为誊黄。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潘晟最后一字念完。将圣旨收起。
午门城楼上,坐于御座之上的万历天子当下道:“所获俘囚、咸赦其罪,释之!”
天子的纶音由左右大汉将军所传。一人至二人,二人至四人,四人至八人,十六人,三百二十人一并而道:“释之!”
雄壮的声音,回荡在紫禁城的重楼深阙之中。
献虏官当下道:“陛下有旨,所获俘囚、咸赦其罪,释之!”
俘囚被解开镣铐,虽然他们听不懂汉人言语。但这一刻他们无不露出感激涕零之色,向着午门之上的天子。将头往花岗岩铺就的地砖上叩得砰砰直响。
此时林延潮与文武百官一并向午门上的天子,山呼道:“吾皇仁德!”
百官向天子行三拜五叩之礼。
礼乐奏起。天子从午门之上起驾回宫,百官依次而退。
林延潮走出午门,文官们簇拥张居正,恭贺着宽甸大捷,而武官们则是在李成梁左右。
李成梁手捧头兜,须发皆白,但身形却是虎背熊腰,在武将的夸赞之中,不时抚须得意地哈哈大笑。
林延潮看着李成梁,再看看张居正。
在张居正主政下,国库充盈,启用了如李成梁,戚继光这样名将,身为蓟辽总督的梁梦龙书生领兵,但靠着李成梁,戚继光这等名将,连连在边疆取得大捷,威服蒙古,辽东,这时候的大明武功正盛,正如日中天。
后世某学者菊花乱喷地说什么,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臣,无名将。
那敢问这位学者一句,张居正算不算?李成梁算不算?
这样无明君,无名臣,无名将的王朝,能享国二百七十六年,都是靠奇迹活下来的?
林延潮走出门阙,众官员们仍是在议论着献俘大典上,也有几人道:“今日这颁于午门上之平夷诏,实是振作人心啊!我依稀记得数句,每一句都是可圈可点。”
“说得是,此诏言简却意不赅,正可谓是至言不繁,令我大开眼界,不知是哪位翰林所作?”
“还能是谁,当今翰林论文采横溢第一人,当属今科状元林宗海了,我听闻天子将他名字书于文华殿的屏风之上,是要准备大用了。”
几句话飘入林延潮耳中,他也不知是真是假,或者是故意暗中捧自己呢,反正当随便听听就好了。
百官散朝后,林延潮回到翰林院。
进门时,几名翰林说说笑笑正要出门,道上相逢,林延潮身为后辈,需避在道旁,让他们先过。
平日里前辈翰林点点头就算回礼了,但这一次谈却破天荒地一并停下脚步,向林延潮拱手回了一礼。
林延潮不由有些错愕。
待他走进检讨厅,平日合署办公的众翰林们,也是缓下手中之事。
“宗海。”
“宗海,来了。”
平日相熟的同僚们,这一刻多了几分敬意,并笑着向林延潮点点头。
“好文章。”
“真传世之文。”
“我等与有荣焉。”
林延潮顿时明白大家的敬意从何而来,不由畅然一笑,坐在公案上。
窗外有几颗柏树遮住烈阳,只有几缕阳光从窗格上透下,天边白云远去。
林延潮只觉得今日天气格外的清凉舒适,不由心情大好。
这时候,竹帘一挑,陈思育走了进来。
“光学士。”众翰林们一并行礼。
陈思育笑着点了点头,心情显然很好,他对众人道:“下个月轮值文渊阁东房的五名翰林,内阁已是批复,史局内就由刘直卿,林宗海二人轮替!”
心底最后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林延潮终于如愿以偿,入文渊阁办事。(未完待续。)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