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大唐地域广阔,南至岭南,北到漠北,囊括辽东,俯视西域,十二个道的土地加起来何等浩瀚,想要举国同时开启科举只有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约定一个时间,然后用飞禽传书通知。虽然各地得知消息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开启科举的时间必须一致。
几千名红翎急使并非通知消息的主力。
这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大声呼喊。
皇帝给众人的命令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要让更多臣民知晓此事,要让科举的风潮涌动冲天。
真正负责通知消息的是飞禽传书,早已在今晨天刚亮的时候放飞出去。
天下十二道,三百六十州,一千六百八十县,六万多个已经建成的镇子,然后是数之不清的散落百姓村庄……
六天时间过去,整个大唐皆知消息。
“于贞观十二年九月九日,举国同时开启乡试,科场设在附近建镇之中,由镇级官员组织监督,东北研究院的士子作为阅卷,望天下臣民早作准备,送家中学子上路前往科场,寒门难得读书贵,科举风雨不能挡!”
这是正式的朝堂圣旨,类似于后世的开考通知,只不过这个通知是用飞禽传书发出,所以天下各道接到消息的时间有所不同。
但是不管如何,六天时间终于所有人都得到了消息。
于是,万千学子举步上路,踏上了征战科举的人生征程,乡试只是开始,过关才能继续,唯有过关斩将一路向前,才能最终聚集京城终极一试。
……
大唐东方,山东各地!
山东并非大唐富裕之地,相反民间生活略显疾苦,然而毕竟是孔孟史书之乡,所以民间贫寒之家多有读书者。
这一日,清晨!
“娘亲,孩儿去了……”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小童,独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裹,他站在狭窄的小路上回头而望,仍旧看见破败的村口处全都是人。
全村四十七户,二百二十三口,无论男女老少,全都送他科举出行。
有位老大娘满脸风霜,忽然遥遥对着小童大声道:“娃娃,好好考啊,路上不要节省吃喝,把咱们给你准备的吃食全吃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写出好的诗文……”
山村穷苦,在百姓眼里吃喝乃是大事,这位老大娘的叮嘱很平凡,然而平凡的语言却最宝贵。
全村一起努力,积攒了一个大包裹干粮,这是送给村中唯一学子的资助,要让孩子在求学科考的路上不能饿着。
小童忽然觉得眼中酸楚,有种叫做泪水的东西模糊了视线。
一人去考科举,全村动员相助,大家太穷了,只能每一家节省一点点口粮给他做盘缠。
身后的大包裹很沉重,里面装着刘家省下来的面饼,装着李家刚煮熟的野鸟蛋,装着老大娘从山上挖来的山药,装着小花儿妹妹最喜欢吃的煎饼……
小童泪水模糊,他再次看了一眼站在村头的百姓们。
李大娘,王老爹,从小一起玩的铁蛋哥哥,住在家旁边的小花儿妹妹……
虽然泪水模糊眼帘,然而乡亲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出现在脑海,最终所有乡亲的音容笑貌渐渐消失,变成了一张饱含期望面带沧桑的脸。
那是他的娘亲!
小童忽然放声悲号,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他大声哽咽道:“娘亲,孩儿去了,西府赵王赐下机会,天下寒门再启科举,此去孩儿必然奋勇争先,要给娘亲博一个科举童生的荣耀……”
由于隔得老远,他娘亲并不能听到小童说了什么,但是母子之间隐约有种天性,只见那个含辛茹苦的女人遥遥不断挥手,大声道:“儿子,好好考啊!”
好好考啊!
多么简单的话语!
然而就是这简单到极致的话语,却包含了穷苦百姓最大的希望。
科举选拔士子,天下寒门皆有机会,这是不需要去投奔大家世族就能逃脱苦海的机会,也是能让自家孩子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机会。
小童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忽然咬牙从地上站了起来,他再次看了一眼村口众人,毅然转身朝着远方奔跑。
日光浩浩之下,照出一个略显单薄的身影,小童背着一个大包裹发足狂奔,口中不断发出呜呜呜呜的悲号。
……
大唐西北,陇西荒凉。
黄土高坡此时尚且布满绿植,并非后世那种一望苍凉昏黄的颜色。
山林沟壑之间,也有小童踏上征程。
这次却是三个小童,在一个少年的带领下背着包裹。
身后是一条泥泞的土路,刚下完秋雨显得特别湿滑,然而无数百姓正站在村头遥遥相送,有人高声浑放在唱送行的歌。
三个小童泪流满面,少年同样泪水沾襟。
他们陡然一起回头,噗通噗通跪倒在泥泞的大地上,四个嚎啕放声道:“娘亲,诸位村中父老,我们去了,去科场之上博一博……”
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说得明白,西府赵王写在圣旨上的诗句让人鼓舞,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乡亲们,等着我们回来吧,我们会考中乡试,然后去争锋府试,道试,甚至前往长安冲击殿试。
唯有奋勇争先,寒门才有机会,穷人的孩子早懂事,他们想要改变祖祖辈辈受穷的悲苦……
……
大唐南方,江淮之地。
一条小河水流颤颤,一条小舟缓缓泅渡,撑舟的汉子浑身肌肉虬结,奋力将船篙恶狠狠插向水中。
远处小河岸边站着几十个百姓,正在不断挥手送别小舟,有个老大爷颤巍巍不忘高叫叮嘱,道:“老四你撑船慢一点,不要让娃娃们颠簸了舟船,考科举是大事,万不可在路上有了疲乏。”
撑船的汉子哈哈大笑,面上却带着一股少有的凝重,大声回答道:“二爷爷放心,小舟稳着呐,都回吧,你在再这样送下去,娃娃们哭也哭坏了……”
他说的没错,小舟上几个童子少年此时正哭的稀里哗啦,有个最小的娃娃约莫也就十岁年纪,隔着小河不断在呼喊娘亲娘亲。
但是,虽然不舍得离开母亲,虽然口中呜呜呜呜不断在哭,但是小娃并没有说一声我要回家,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去参加乡试的念头。
小舟两侧放着很多鱼干,这是江淮之地百姓用来果腹的粮食,鱼干缺少盐巴吃起来腥膻,然而童子少年们却感觉万分的珍惜。
这是村中宿老东奔西走,这是各家各户咬牙拼凑而来,他们没有银钱当做盘缠,这些鱼干就是赶赴考场唯一的资粮。
来吧,科举!
来吧,科举!
我们穷人什么都不怕,只要饿不死,就能向前冲,西府赵王赐下了机会,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小舟悠悠,不断泅渡,岸边相送的人影渐渐模糊,几个小童忽然拿出各自手抄的书本,对着日光大声朗读起来。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出渊,鳞爪飞扬……壮哉我大唐少年郎,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这是西府赵王的劝学诗,写进了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之中,殿下的劝学诗写的真好啊,原来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是壮哉少年郎。
白云悠悠,变幻苍狗,小舟在河流上不断前行,儿童们的读书声盖过了水声,远处天水相接之处,日光照在水面宛如鱼龙在舞,仿佛真想赵王诗句中写的那样,潜龙出渊,鳞爪飞扬。
壮哉我大唐少年郎!
……
大唐西南!
大唐东南!
大唐漠北!
大唐东北!
天下十二道,风起而云涌,无数小小的蒙童,无数贫寒之家的少年,甚至无数已经被岁月蹉跎了年龄的中年。
贫寒士子背着包裹,带上了全村人勒紧裤腰带积攒的口粮,跨越千山万水,心中志向长安。
我归来时,当回报家乡……
科举,开了!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这个办法就是约定一个时间,然后用飞禽传书通知。虽然各地得知消息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开启科举的时间必须一致。
几千名红翎急使并非通知消息的主力。
这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大声呼喊。
皇帝给众人的命令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要让更多臣民知晓此事,要让科举的风潮涌动冲天。
真正负责通知消息的是飞禽传书,早已在今晨天刚亮的时候放飞出去。
天下十二道,三百六十州,一千六百八十县,六万多个已经建成的镇子,然后是数之不清的散落百姓村庄……
六天时间过去,整个大唐皆知消息。
“于贞观十二年九月九日,举国同时开启乡试,科场设在附近建镇之中,由镇级官员组织监督,东北研究院的士子作为阅卷,望天下臣民早作准备,送家中学子上路前往科场,寒门难得读书贵,科举风雨不能挡!”
这是正式的朝堂圣旨,类似于后世的开考通知,只不过这个通知是用飞禽传书发出,所以天下各道接到消息的时间有所不同。
但是不管如何,六天时间终于所有人都得到了消息。
于是,万千学子举步上路,踏上了征战科举的人生征程,乡试只是开始,过关才能继续,唯有过关斩将一路向前,才能最终聚集京城终极一试。
……
大唐东方,山东各地!
山东并非大唐富裕之地,相反民间生活略显疾苦,然而毕竟是孔孟史书之乡,所以民间贫寒之家多有读书者。
这一日,清晨!
“娘亲,孩儿去了……”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小童,独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裹,他站在狭窄的小路上回头而望,仍旧看见破败的村口处全都是人。
全村四十七户,二百二十三口,无论男女老少,全都送他科举出行。
有位老大娘满脸风霜,忽然遥遥对着小童大声道:“娃娃,好好考啊,路上不要节省吃喝,把咱们给你准备的吃食全吃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写出好的诗文……”
山村穷苦,在百姓眼里吃喝乃是大事,这位老大娘的叮嘱很平凡,然而平凡的语言却最宝贵。
全村一起努力,积攒了一个大包裹干粮,这是送给村中唯一学子的资助,要让孩子在求学科考的路上不能饿着。
小童忽然觉得眼中酸楚,有种叫做泪水的东西模糊了视线。
一人去考科举,全村动员相助,大家太穷了,只能每一家节省一点点口粮给他做盘缠。
身后的大包裹很沉重,里面装着刘家省下来的面饼,装着李家刚煮熟的野鸟蛋,装着老大娘从山上挖来的山药,装着小花儿妹妹最喜欢吃的煎饼……
小童泪水模糊,他再次看了一眼站在村头的百姓们。
李大娘,王老爹,从小一起玩的铁蛋哥哥,住在家旁边的小花儿妹妹……
虽然泪水模糊眼帘,然而乡亲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出现在脑海,最终所有乡亲的音容笑貌渐渐消失,变成了一张饱含期望面带沧桑的脸。
那是他的娘亲!
小童忽然放声悲号,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他大声哽咽道:“娘亲,孩儿去了,西府赵王赐下机会,天下寒门再启科举,此去孩儿必然奋勇争先,要给娘亲博一个科举童生的荣耀……”
由于隔得老远,他娘亲并不能听到小童说了什么,但是母子之间隐约有种天性,只见那个含辛茹苦的女人遥遥不断挥手,大声道:“儿子,好好考啊!”
好好考啊!
多么简单的话语!
然而就是这简单到极致的话语,却包含了穷苦百姓最大的希望。
科举选拔士子,天下寒门皆有机会,这是不需要去投奔大家世族就能逃脱苦海的机会,也是能让自家孩子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机会。
小童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忽然咬牙从地上站了起来,他再次看了一眼村口众人,毅然转身朝着远方奔跑。
日光浩浩之下,照出一个略显单薄的身影,小童背着一个大包裹发足狂奔,口中不断发出呜呜呜呜的悲号。
……
大唐西北,陇西荒凉。
黄土高坡此时尚且布满绿植,并非后世那种一望苍凉昏黄的颜色。
山林沟壑之间,也有小童踏上征程。
这次却是三个小童,在一个少年的带领下背着包裹。
身后是一条泥泞的土路,刚下完秋雨显得特别湿滑,然而无数百姓正站在村头遥遥相送,有人高声浑放在唱送行的歌。
三个小童泪流满面,少年同样泪水沾襟。
他们陡然一起回头,噗通噗通跪倒在泥泞的大地上,四个嚎啕放声道:“娘亲,诸位村中父老,我们去了,去科场之上博一博……”
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说得明白,西府赵王写在圣旨上的诗句让人鼓舞,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乡亲们,等着我们回来吧,我们会考中乡试,然后去争锋府试,道试,甚至前往长安冲击殿试。
唯有奋勇争先,寒门才有机会,穷人的孩子早懂事,他们想要改变祖祖辈辈受穷的悲苦……
……
大唐南方,江淮之地。
一条小河水流颤颤,一条小舟缓缓泅渡,撑舟的汉子浑身肌肉虬结,奋力将船篙恶狠狠插向水中。
远处小河岸边站着几十个百姓,正在不断挥手送别小舟,有个老大爷颤巍巍不忘高叫叮嘱,道:“老四你撑船慢一点,不要让娃娃们颠簸了舟船,考科举是大事,万不可在路上有了疲乏。”
撑船的汉子哈哈大笑,面上却带着一股少有的凝重,大声回答道:“二爷爷放心,小舟稳着呐,都回吧,你在再这样送下去,娃娃们哭也哭坏了……”
他说的没错,小舟上几个童子少年此时正哭的稀里哗啦,有个最小的娃娃约莫也就十岁年纪,隔着小河不断在呼喊娘亲娘亲。
但是,虽然不舍得离开母亲,虽然口中呜呜呜呜不断在哭,但是小娃并没有说一声我要回家,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去参加乡试的念头。
小舟两侧放着很多鱼干,这是江淮之地百姓用来果腹的粮食,鱼干缺少盐巴吃起来腥膻,然而童子少年们却感觉万分的珍惜。
这是村中宿老东奔西走,这是各家各户咬牙拼凑而来,他们没有银钱当做盘缠,这些鱼干就是赶赴考场唯一的资粮。
来吧,科举!
来吧,科举!
我们穷人什么都不怕,只要饿不死,就能向前冲,西府赵王赐下了机会,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小舟悠悠,不断泅渡,岸边相送的人影渐渐模糊,几个小童忽然拿出各自手抄的书本,对着日光大声朗读起来。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出渊,鳞爪飞扬……壮哉我大唐少年郎,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这是西府赵王的劝学诗,写进了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之中,殿下的劝学诗写的真好啊,原来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是壮哉少年郎。
白云悠悠,变幻苍狗,小舟在河流上不断前行,儿童们的读书声盖过了水声,远处天水相接之处,日光照在水面宛如鱼龙在舞,仿佛真想赵王诗句中写的那样,潜龙出渊,鳞爪飞扬。
壮哉我大唐少年郎!
……
大唐西南!
大唐东南!
大唐漠北!
大唐东北!
天下十二道,风起而云涌,无数小小的蒙童,无数贫寒之家的少年,甚至无数已经被岁月蹉跎了年龄的中年。
贫寒士子背着包裹,带上了全村人勒紧裤腰带积攒的口粮,跨越千山万水,心中志向长安。
我归来时,当回报家乡……
科举,开了!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