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朱德:护国烽烟诗酒情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醉了第23章 朱德:护国烽烟诗酒情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一

    暗紫的雾气笼罩在江上,天空中涂抹着几颗疏星,江湾岸边十多艘满载着武器弹药的木船一字排开,一队人马整装待发。

    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现在开始渡江,动作要快!”

    瞬间,江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船只在低回的浆声中划向江心。仅一会儿功夫,大队人马就如变戏法般转移到对岸。

    就在此时,往下游不远的地方突然闪现出几道亮光,随着就是惊慌而恐惧的声音划破夜空的宁静:“不好啦,敌军过江了!”紧接着便是枪炮声响起。

    渡江的队伍迎着枪炮声冲了过去,忽然一道城墙横亘在面前。天边已经露出曙色,城门上“龙透关”三个字在炮火中若隐若现。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城墙上子弹像冰雹飞泻。

    又是那个浑厚的声音响起:“同志们,拿下此关,进驻泸州城!”

    炮火掩护下,躲在一个大土堆后面的几个矫健的身影迅速跃出,手托炸药包匍匐着冲往城下。随着一声巨响,城门洞开,城墙上的枪声哑了下来。

    “敌军破城了!”在无比绝望和惊恐的呼喊声中,刚才还不可一世的城内守军像泄了气的皮球,在进攻部队的追赶中四散逃窜。

    浑厚的声音再次响起:“同志们,北洋匪军已被打败,大家就地整装,等候进城!”

    循声望去,只见发话者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气势不凡。

    此人正是朱德!云南陆军第7师第13旅步兵第25团团长。

    太阳已经升起来,万道霞光映照在硝烟弥漫的江水上,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向远方。

    朱德目光追随水鸟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半年多来的世事变幻在眼前一一呈现……

    公元1915年,人们还沉浸在千年封建帝制被推翻的喜悦中,中华大地处处涌动着新生的希望。然而,自称“洪宪皇帝”的袁世凯却做起了复辟帝制的美梦,一时间乌云笼罩、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以蔡锷将军为首的护国讨袁大军从云南出发,奔向地处川滇黔渝四省交界的重镇泸州,打响与北洋军阀胜负攸关的遭遇战。

    战争打响后,袁世凯立即派重兵增援,一时大军压境。双方兵力悬殊,护国军被迫退守纳溪城东棉花坡一带的高地顽强阻击北洋军,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情势危急,蔡锷命令尚在云南的朱德所在的第三梯团火速增援。朱德当即率领第三梯团第六支队官兵,以每日一百多里的速度赶往泸州,到达永宁(今叙永县)即与北洋军交上火,因寡不敌众,炮阵失守,队伍被打散。历尽艰辛抵达棉花坡,朱德接任了第三支队的指挥任务,他立即指挥队伍冲锋前进,把敌军击退二三里地,将部队布防在棉花坡正面高地,同对面的北洋军对峙。

    北洋军重兵屯集,他们依仗械弹充足,昼夜不停地以猛烈火力向护国军阵地轰击,山地上的小松树不少倾倒在地,地上的松针厚积数寸。朱德抱必胜的信心鼓舞将士,组织部队以白刃战和夜战,采取迂回侧击的方式顽强地抗击北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英勇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作战能力,让朱德深受蔡锷以及参谋长罗佩金器重,也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

    棉花坡战役中,护国军以少击多,粉碎了北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推动了全国形成反袁斗争的高潮。它像一声春雷,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让袁世凯梦想的帝国风雨飘摇,继云南、贵州宣布独立后,广西亦宣布独立。

    看到希望和胜利的曙光,蔡锷决定对北洋军发起第二次进攻。此时已退守纳溪护国镇的朱德接到命令即率所在的支队经过五天激烈战斗,连续突破北洋军几道坚固设防的阵地,直插离泸州只有几十里的南寿山附近。

    战争进入相持,就在其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五省又相继独立。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忧愤成疾、魂归西天。

    得知袁世凯去世的消息,护国军官兵欢呼不已。朱德意气风发,兴奋地赋诗:

    中华灵气在仑山,威势飞扬镇远关。

    史秽推翻光史册,人权再铸重人间。

    千秋汉业同天永,五色旌旗映日殷。

    多少英雄一时见,诸君爱国应开颜!

    护国战争告一段落,朱德奉命进驻泸州。他未曾想到,从此与这方水土结缘,在这座温暖富足的江城度过了他人生韶华之年的五个春秋。

    “护国军攻破龙透关了!北洋军逃跑了!”泸州城内,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大街小巷。

    “走,欢迎护国军进城!”早已对北洋军深恶痛绝的市民像潮水一样涌上街头,又唱又跳,夹道欢迎护国军。

    二

    朱德骑在大白马上,在士兵的护卫下走在进城队伍的前面。只见他头戴宽边大沿帽,身穿黄色大军装,脚蹬一双长马靴,腰挂佩剑,手握指挥刀,显得英气逼人。

    “这就是威震棉花坡的大英雄,果然名不虚传啊!”

    人群中不时发出啧啧声,投来敬佩不已的目光。

    人们簇拥着朱德的队伍转过几个街角,街道一下变得宽敞起来,却见街头商铺林立,彩旗招展,鞭炮齐鸣,大家欢呼着挥手致意。

    街口站着几个穿着长衫、戴着皮帽的中年先生,一看就是当地有声望的人。旁边早设了几案,红布铺桌,置上美酒。

    朱德当即下马,迎了上去。

    领头的一位年纪稍长的先生拱手说道:“朱团长,你们终于来了!我们可是盼了好久啊!”

    这几位正是当时泸州城里有名的社会贤达刘子休、罗小吟等。

    朱德当即抱拳还礼,朗声道:“父老乡亲们,我们奉蔡锷将军之命驻守泸州,从此过后就是一家人,还望大家鼎力支持!”

    酒杯端起来,瞬间一股醇香掠过舌尖,滑入胸中。“当真好酒啊!”朱德竖起大拇指。

    刘子休道:“朱团长,我那里房屋宽敞,已派人收拾干净,若不嫌弃,就屈尊住我那里!”

    罗小吟接过话:“子休的刘家公馆位居城中三牌坊,条件很好,朱团长团部设在那里,生活起居、指挥部队都方便!”

    几杯美酒下肚,已经脸泛微红的朱德连说谢谢,点头应允,跟随刘子休等往三牌坊刘家公馆走去。一路上仍有不少市民敬上美酒,朱德也不时接过酒碗品尝。

    部队驻下后,朱德找来城防图,叫上副团长和警卫员巡城一周,将部队分散驻扎,一一安排好岗位点哨,已然黄昏。

    躺在宽大松软的木床上,朱德顿感倦意袭来。自他从云南入川已是半年光景,现在总算放心地睡上一个安稳觉。

    窗前的晨鸟唤醒朝阳,朱德从酣梦中醒来,倍觉神清气爽。

    他当即披衣下床,走出屋外,习习的江风拂来,心情大好。

    “朱团长,您起得真早,睡得还好吧!”

    朱德回身一看,原来是刘子休、罗小吟正走了过来,忙起身相迎:“两位先生早,昨天喝了泸州美酒,刘先生公馆这样舒适,当真是睡得好啊!”

    “不过有事倒是纳闷,昨天酒喝了不少,今天却没如以前一样口干舌燥、头昏脑胀?”朱德忍不住说出心中的疑惑。

    刘子休笑道:“朱团长,在泸州喝酒你可千万放心,那是货真价实的世间好酒啊。”

    罗小吟接过话茬:“朱团长有所不知,泸州自古产美酒,酿酒可追溯到秦汉,元明时期泸州大曲酿造已十分成熟,到清代后期城区窖池遍布。酒业的兴旺、城镇的繁华也记录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北宋诗人唐庚有‘万户赤酒流霞’、明代杨慎有‘江阳酒熟花如锦’、清代张问陶有‘衔杯却爱泸州好’……”

    朱德笑道:“照罗先生这般说来,泸酒果然历史悠久,名不虚传!”

    “不过昨天的酒只算一般,改天为您引见一下温筱泉先生,他家的老窖池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酿的酒可是刚获了巴拿马国际金奖哦!”罗小吟的话,再次勾起了朱德的好奇。

    三人边聊边走,一会儿到了长江边上的馆驿嘴,乃长沱两江交汇处。放眼望去,城墙下,江岸边,客栈林立,民房高高矮矮,聚集数百户人家。江边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艘紧挨一艘,俨然又是一道高大的城墙,连亘十余里江面,一派繁华兴旺。

    爬上城楼,朱德情不禁吟道:

    烟火万家连市井,登楼直上江天迥。

    沙鸟风帆上下船,白云黄叶高低岭。

    罗小吟惊道:“想不到朱团长不仅擅长带兵打仗,还精通韵律!”他何曾知道,朱德小时在仪陇就学于很有学问的席聘三先生,不仅饱读经史,善书法,亦善于吟诗作赋。

    朱德笑道:“让两位先生见笑了!我只是略知皮毛,还望多指教!”

    罗小吟道:“刚好我们平时有一批喜欢诗词的朋友,还结了诗社。等朱团长军务处理完后,我们请您一起聚聚。”

    朱德道:“好哇,正好一睹泸州文人雅士的风采!”

    三人说笑着往驻地返回。

    雨后初晴,朱德斜躺在竹椅上,哼着川剧唱段。驻地辕门上不知何时挂上一面绛红的旗子,上书一个斗大的“朱”字。

    罗小吟带着一人,走近朱德:“好久不见,朱团长好兴致啊!”

    朱德一看是罗小吟,高兴地站起来握手相迎。笑道:“唉,军务缠身莫得法,原以为护国战争过后可天下太平,没想到这战事还是天天有,我驻防泸州也不得安宁!”

    罗小吟拉过身边紧随的那人作引见:“这就是我之前和您提起过的温筱泉先生!”

    温筱泉上前一步:“早就听闻朱团长大名,那天您率护国军官兵进驻泸州我刚好外出,没有亲自迎接实是抱歉啊!”

    朱德笑道:“那没关系,今天不是就见面了嘛,我还念着小吟先生说过你家的三百年老窖呢。”

    温筱泉朗声道:“老窖酒自不可少,今天已备薄酒,专程来请朱团长光临寒舍小聚,不知可否赏光?”

    朱德大笑:“有美酒佳肴,焉有不去之理!”

    三人说笑着走了出来,转过牌坊口,穿过钟鼓楼,再前行一小段路就到了营沟。

    营沟依凤凰山而下,逶迤至长江边上,沟底几座白墙青瓦的建筑错落排开。厂房顶上炊烟袅袅,空气中酒香弥漫。

    罗小吟道:“这就是温先生的酒厂了。”

    朱德随两人走进酒厂大门,却见一石碑上书刚劲有力的“龙泉井”三个字,井中清泉汩汩而出。

    温筱泉道:“朱团长可别小看了这井,古人说‘美酒必有佳泉’,水贵为酒之血,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酒率的高低和酒的风味。这龙泉井水一年四季泉水清清,满井盈盈,厂里的酿酒用水正来自此井。”

    朱德掬了一捧井水含在嘴里,果然清凉甘甜。

    从龙泉井旁边进入烤酒作坊,但见几百口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窖池遍布地面,上封黄泥,正在发酵。窖池一角两口硕大的酒甑正冒着热腾腾的蒸汽,从酒甑中伸出一根管子,有清冽的酒流出。

    温筱泉道:“这些酒窖是几百年来陆续建成,不同时期窖的形状大小也不一样,最早的窖池建于明朝,现在已是三百多年历史。”

    朱德赞道:“这窖池保留几百年,那得多少代人的心血,不容易啊!”

    三人走出窖池,向龙泉洞走去。

    这纯阳洞是凤凰山中的一天然溶洞,人走到门口顿感凉风扑面,进入洞中,却见无数硕大的酒坛整齐排列,如列队的士兵气势恢宏。

    温筱泉道:“朱团长有所不知,刚烤出的酒辛、辣、嫩、涩,口感并不好,需得在这洞中存放三年以上,让酒自然醇化老熟,酒中微生物自然降解,那酒也变得醇香。”

    朱德笑道:“原来古人说‘酒是陈的香’是有道理的,参观温先生酒厂,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这看似简单的酒中藏着大学问,不比带兵打仗简单啊!”

    参观完酒厂,三人往不远处的温家公馆走去。

    闲谈中朱德才知晓,眼前这位天庭饱满、双目有神的商人确非等闲之辈——

    温筱泉,字翰桢,自幼天资聪颖,16岁入褐山学院读书,长得魁岸俊逸,

    风流倜傥。30岁那年他考中举人,曾先后任泸州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堂监督和云南迤西同知,任职期间他勤俭奉公、济困扶危,深得百姓爱戴。泸州同盟会举义后,温筱泉任川南军政府副都督,因工作出色,孙中山先生特授予嘉勉勋章一枚。1912年,43岁的温筱泉毅然加入同盟会,创泸州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任董事长并以此作为同盟会活动基地。当年12月,北京成立国会,温筱泉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常常与实业家张謇、黄炎培等讨论“实业救国”。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温筱泉辞去川南军政府副都督之职,回乡继承祖业,矢志发展泸州老窖大曲,经营温永盛酒坊,改“豫记”为“筱记”。

    从温筱泉执掌酒坊开始,“筱记温永盛”一改过去坐等客来的局面,“三百年老窖大曲”不再藏身于深深酒巷,而是紧随温筱泉的脚步,频频出现在当地社会贤达的酒宴上,并借助社会名流的口碑传播而声誉日隆。

    三

    1915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美国准备在旧金山举办“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消息传到北京,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泸州人张熙午想到了温永盛酒坊生产的“三百年老窖大曲”,便立即电告温筱泉促其参加展会。

    得到消息后,温筱泉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积极筹备参展事宜,最终决定由弟弟温幼泉亲自护送至京城,并报四川省劝业厅转陈实业部备案。1916年4月,从成都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温永盛老窖大曲”以“醇香浓郁、清冽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特色获得了巴拿马金奖。一时间,泸州城全城轰动。

    朱德听得入了神,顺着温筱泉手指的方向,才发现温公馆正堂壁上悬挂着的正是巴拿马金奖的奖牌和获奖证书。

    感慨于温筱泉传奇般的经历,朱德忍不住道:“翰桢先生如此了得,让朱某好生敬佩,没想到我进驻泸州,见识了先生,也见证了三百年老窖大曲的辉煌!”

    宾主谈笑间,隔壁的房间已摆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桌上一土陶罐十分抢眼。

    温筱泉起身招呼:“我们不能光坐而论道,现在就请朱团长品尝我永盛烧坊的酒吧!”

    宾主入坐,温筱泉启开陶罐:“这酒已有些年头,平时也舍不得喝。今天朱团长来,算是派上用场了!”

    封口启开,一阵浓烈的窖香从罐中升起,缠绕在空气中,呼吸之间已然十分受用。

    温筱泉用筷子沾了一滴滴在朱德手背上,朱德以手指拭之,顿感酒滴如珠玉般温润,又恰似丝绸般粘滑。

    温筱泉道:“烈性的原酒,只适合品,若喝,则需勾调。”说完为朱德和罗小吟斟了一小杯。朱德慢慢咂巴,酒分子弥漫在舌头上,调动味蕾,冲击味觉,美妙得饮一次则叫人终生难忘。品完原酒,温筱泉让人换上勾调好的美酒,继续宴席。

    席间把酒叙旧,相谈甚欢,朱德也把自己赴云南讲武堂到护国战争的经历一一道来。大家发表了些对时政的看法,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到太阳西斜,酒醉饭饱然意犹未尽。

    走出屋来,却见门前已准备两坛酒,红布扎顶,坛身贴着的红纸上书一“温”字。

    温筱泉道:“别无他物相赠朱团长,唯酒而已。这酒也是三百年老窖池酿就,温某亲自勾调,愿日后品之能合团长口味。”朱德心下感动,推辞不得,只得拱手言谢。随即与罗小吟坐上温家备好的马车,返回驻地。

    一晃就到金秋,几阵凉爽的秋风一扫泸州潮湿闷热的天气,长江上烟波浩渺,沙滩上孩子们追逐玩耍,江上帆船点点,远处山峰如黛,层林尽染。酒楼上酒旗招展、灯笼夺目,正印了清代蜀中才子张船山“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的美好意境。

    朱德的书房内,办公桌上摆的碑贴有一尺多厚。他空闲时常早起跑步上忠山,回来马上提笔写大字,临魏碑要写好几百个字才进早餐。

    因练字入迷,罗小吟和温筱泉到来,朱德竟未曾察觉。

    罗小吟清咳了一声,朱德才回过神来。

    罗小吟道:“我看难得您今天空闲,不如到朱家山怡园一聚,好把我们诗社的同仁介绍与您。”

    “要得,要得!先喝杯早茶,坐会儿我们就走。”朱德说着收好了笔墨,叫人奉上茶水。

    朱家山是泸州开明绅士、诗人陶开永的住宅,乃一四合小院,修建于辛亥革命时期。

    进入园内,凉亭、水池、假山映入眼帘,一盆盆绚丽多姿的菊花灿然怒放。园内左首有一小楼,木花雕栏,飞檐悬挂,古朴简陋,书香甚浓。

    小楼内,一张大桌前早已围坐下十数人。罗小吟一一为朱德引见:徐冕、陈铸、高琴荪、赵钟齐、陶开永,诗社成员不是进士就是举人,皆为当时泸州城里满腹经纶的社会贤达。

    待朱德坐定后,大家以诗为题,纵论古今,尽管大多虽是初次认识,却不显生分。

    相谈一会儿,陶开永道:“早听小吟先生说朱团长的文韬武略,可否为我怡园作一对联,增加点文气,更借您得以扬名!”

    众人随声附和:“如此甚好,请朱团长撰联!”

    朱德推辞不得,略略沉思,挥毫写下:

    园可怡情,倘好山河,肯假我作小周旋,笑羽扇纶巾,许谁是风流

    人物;

    诗堪结社,是真名士,要将他来暂羁旅,凭沧海桑田,幸俯陪诗酒

    神仙。

    众人吟哦有声,击掌叫好。眼前的朱德三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然所撰之联韵致高古,气势豪雄。众人深为其文采所折服,不由得刮目相看。

    怡园内,诗社成员们同朱德衔觞赋诗,尽享大好秋光。

    陶开永提议道:“以后我们聚会都请上朱团长,兹此诗酒唱和,岂非人生快事!”

    朱德大笑说:“承蒙各位看得起朱某,如此正合我意!我名朱德,字玉阶,以后大家叫我‘玉阶’就行!别再‘团长团长’的显得生分!”

    众人大笑:“只要您不介意大名小字的,我们就真叫‘玉阶’了哦!”

    酒过三巡,朱德道:“我倒有个建议,说出来大家议议。当今天下军阀割剧,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们诗友聚会也不只是风花雪月,而应当爱国兴文,思想救国,咏诗唱和,抒怀抱负。今天在座的有‘怡园’诗社的,也有‘东华’学社的,不如将之合并一个诗社,谓之东华,即东方华夏为国为民之意。大家以为如何?”

    罗小吟道:“生逢乱世,我们虽不能如玉阶老弟一样戎马生涯,但也不能苟活人生,古人云‘书生报国无长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我同意此提议,成立东华诗社,大家聚会,诗以论国家,文以章天下,集以辩黎民,言以证事实。”

    大家被美酒浇得热血沸腾,朱德和罗小吟的一番话,众人皆点头表示赞同。考虑到朱德平时军务缠身,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由罗小吟任社长。

    罗小吟道:“既然大家抬爱,我就姑且挂个社长之名,为大家搞好后勤服务,诗社乃玉阶老弟提议成立,为诗社写个小引,自是非他莫属,大家认为如何?”

    对于诗人,美酒便如灵感的催化剂。只见长桌上宣纸铺下,朱德胸有沉竹,笔走龙蛇,黑迹落下掷地有声——

    岷江沱水,兴波逐浪韶华;小市兰田,兵火烽烟劫里。横槊赋诗,大块假吾侪以文章;倚马唱酬,时局开我辈之襟抱。戎事余欢,逢场作戏;苦中寻乐,忙里偷闲。惧一百六日,战守疏虞;负廿四番风,酬唱寄兴。泄腹牢骚,忧国忧民;舒心锦绣,讽人讽事。但消吟债,不效摘句寻章;得满诗囊,何必寻花弄月。虽孟浪而苏豪,亦称尔雅;纵元轻而白俗,岂乏风流?爰借他山,共成吟社。极功错切磋之力;收气求应吹之功。大力宣传,振兴东亚中华;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方称联翰墨之因缘,永吟我之乐事,惟求无负河山。

    此时的朱德,挟泸州大曲助兴,假宏深文章抒怀,雄姿英发,万千气概!

    众人凝神屏气目不转睛随着笔尖移动,生怕打断书者思路。待写完小引,无不竖起大拇指,掌声经久不息。

    温筱泉道:“好马要配好鞍,好诗当伴好酒,好在我还留有几坛陈年老窖,今后诗社聚会用酒就我承包了,也算是入社见面礼!”

    陶开永道:“温先生就是慷慨,老夫却是压力巨大,以后大家自当加倍努力,拿不出好诗词,简直是愧对美酒!”

    众人大笑:“开永提供怡园作为大家长期聚会之地,少不了上茶水、备饭菜,已然也十分难得哦。”

    这一天,大家满酒快肉,诗酒唱和,刻骨铭心。

    时光荏苒,转眼即到年底,雪花染白了周围的山头,江风烈烈,山川一派萧瑟。

    泸州街头,却是被浓烈的年味笼罩。家家户户的门前贴上火红的春联,挂上灯笼,一派喜庆祥和。商铺里腊肉流油、黄粑飘香,街上人头涌动,返乡的、做买卖的、闲逛的、耍杂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中午开始,朱德在副团长、警卫员等人的陪同下,下部队慰问官兵,与大家欢度佳节。饭菜丰盛,美酒甘醇,一圈下来,不觉天已薄暮。

    入夜,街上响起孩童们的喧闹声,五颜六色的烟花染亮了天空,朱德一时间百感交集。

    是啊,从他1909年离乡,入滇从军,到驻防泸州已七易寒暑。其间四处征战,特别是棉花坡一战中,不少滇军战友都血洒沙场,他心爱的战马也战死了,而他却一次次逢凶化吉。进驻泸州,好在结识了刘子休、罗小吟、温筱泉等一批社会贤达,他们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加上志趣相投,让自己繁忙的军务之余孤苦的心灵聊以慰藉。而七年没有回家,朱德又不禁思念起远在仪陇的父母兄弟,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他们身边。他也多想战争早日结束,还天下太平,百姓尽享天伦之乐……

    思绪飘飞,睡意全无,他铺开宣纸,赋诗抒怀:

    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

    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

    暗查军事忆家乡,风冷霜寒雪压枪。

    安得提前援陷溺,修文偃武话收场。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因酒而兴的江城,第一次是他在诗中将之称为“酒城”,后来这首诗越传越广,进而也让泸州声名远扬。

    又是一年春天来临,江上渔歌唱晚,河中群鸭嬉戏。

    刘家公馆门前,朱德与罗小吟、温小泉、陶开永等品茗交谈,尽享春光。

    罗小吟道:“这个冬天蛰伏已久,现在春和景明,何不出去走走!”

    朱德道:“是啊,来泸已久,却军务缠身,少有空闲。好,出去转转,莫负泸城大好河山!”

    罗小吟道:“从泸州城东去30余里有一座山,因‘山常出云,灿若锦绣’,故名云锦山,上面还有一座寺庙叫烟霞阁,风光无限。当地还有几名诗友,就去那里如何?”

    罗小吟、温筱泉、陶开永皆说可以,朱德便一同欣然前往。

    众人骑马在城郊村道上不疾不徐,不时驻足观望,谈笑风生,远远看去,如剪影融入春天的画中。约莫两个小时的光景,一座山峰矗立在面前。放眼一看,山间怪石嶙峋,古柏葱茏,花团锦簇,翠耸山峦。

    山路口早已站着几个人。罗小吟遂一一引见了熊仿文、罗绍琼、罗义夫、黄陶叔、艾明宣、艾承庥、郭湛安、朱督臣等,皆为当地秀才、进士、举人或团总,个个学识渊博。

    大家寒喧过后,熊仿文引领众人前往山上。来到山腰,但见红霞披阁,碧水依山,峭壁笼紫气,层峦涌白云,峰光如锦绣,山色自清幽。得见云锦山盛景,朱德即兴赋诗:

    云锦山腰雾重重,龙川坝下水淙淙。

    驻马遥观天地仄,万山回首拜英雄。

    面对云锦山如诗般的景色,朱德与诗友们决定在山上的禅院烟霞阁内成立振华诗社,与东华诗社一脉相承,扩大诗社的影响范围,大家还是推举朱德即为振华诗社写小引,朱德也未推辞——

    三泸绕秀之山,四面回峰之地。慈云兰若,登中土之坛场;锦锈楼台,居上方之佛国。一天花雨,洗涤禅关;满刹松风,情生净土。问谁到此,俾尘俗之都忘;有客来兹,觉精神之独爽。山空鸟悦,地古人稀。云锁石台,如此乃能称静域;锦铺草径,此中真个隔红尘。会胜地,耆老在此联成诗社;来滇池,客将于斯拥建骚坛。定有豪情,宣传革命;如为佳士,有助龙争。诗牌斗叶,咏成贝叶之篇;酒令传觞,杯泛莲花之露。虚空世界,冷热脑于无形;干净丛林,孟身心之不浅。笑前生亦是浮屠,为救世脱离释教。长啸山林,放歌殿阁,爰成小引,用于口怀。

    四

    振华诗社成立后,大家推举熊仿文任社长,约定“七日为期,群贤毕集,抓阄命题,饮酒赋诗”……诗社聚集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有识之士,大家聚会论诗词、策群力、通消息、了敌情,度过一段愉快而有意义的时光。其间诗社成员所作的诗词,被编印成《江阳唱和集》,流传至今。

    秋去春来,朱德来泸不觉已是五年光景。朱德驻地,院子里老树吐出新芽,桃李开出鲜花,枝头鸟儿鸣唱,池中金鱼起舞。朱德端坐院中,喝着盖碗茶,哼着小曲调,显得心情大好。

    一大早,罗小吟、温筱泉、陶开永、熊仿文等一一接到邀请,到朱德家中聚会。

    众人陆续到来。中午时分,夫人陈玉珍已张罗好一大桌酒菜,红烧排骨、清炖乳鸽、宫宝鸡丁、火爆肥肠、南溪豆腐干、竹海玉兰片……桌中央端放一古色古香的酒坛,正是温筱泉之前送给朱德的百年老窖。

    宾主一一入座。朱德道:“承蒙各位光临,朱某十分荣幸,以前多是我吃大家的,难得今天做一次东,大家务必开怀畅饮。”

    罗小吟道:“有朱夫人的看家手艺,有永盛烧坊的百年老窖,好菜美酒,我可是不醉不归啊!”

    众人大笑,随声附和:“不醉不归!”

    老友相聚,少了客套,皆是随意而尽兴。

    喝了数杯,陶开永乘着酒兴道:“久闻玉阶和朱夫人精通音律,常琴瑟和鸣,今天能否让大家一饱耳福?”

    朱德笑道:“过奖了,只会粗浅皮毛,怎敢贻笑大方!不过我和玉珍倒确是因为音乐结缘,今天都是自家人,我们就为大家合奏一曲,以助酒兴!”

    在大家的掌声中,陈玉珍置琴,朱德把箫。一曲《高山流水》响起,琴声缠绵,箫声悠远,众人凝神倾听,十分享受。一曲弹完,众人沉浸在意境中似乎还没回过神来。

    朱德道:“世间自有真情在,为有知己万里行,这首曲子送给大家,也算是感谢各位几年来的抬爱和支持!”

    朱德话锋一转,进入正题:“今天的酒,也算是和各位暂时告别的酒,不瞒各位,我原本以为护国战争的胜利后,中国社会的现状会一天天变好。没想到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之间为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弄得国家乌烟瘴气,民不聊生。驻泸以来,旷日持久而又缺乏明确政治目标的战事,常使我感到深深困惑,这样下去国家完全看不到希望,我为之奋斗也没有了意义。”

    罗小吟道:“之前读您的诗‘推开黑幕剑三尺,痛饮黄龙酒数杯。西蜀偏安庸者据,逐鹿中原是雄才’时,我们就知道您非等闲之辈,也必当支持您的选择,只是不知您接下来如何打算?”

    朱德道:“这两年读史书、阅刊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也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作了研究,重新确定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打算待手中之事处理完结,就出国留学,寻求革命真理。”

    朱德这一说,让大家心生感慨,却一时无语。

    隔了一会儿,温筱泉打破了静默:“既然玉阶老弟已然作出选择,我们就尊重他的决定,大家举起酒杯,为他喝杯壮行酒!”

    众人将酒杯举起,一饮而尽。

    陶开永显得有些恋恋不舍:“无论走多远,您可要记得回来,‘待到新秋气爽时,重入怡园诗酒共’啊!”

    “那是当然,我暂时选择离开寻找真理,就是为了回来更好地革命!”

    离情别绪,萦绕心间,众人互诉衷情,互道祝福。好在酒是情感的安慰剂,几年来结下的深厚友情,千言万语皆付一杯酒中。

    当泸州山水在眼前变得遥远模糊,朱德明白,这一去绝非坦途,而更可能是刀光剑影、生死搏杀!在泸五年,泸州的美酒浇释过他的愁肠,也激荡着他的雄心。以后的峥嵘岁月里,泸州的美酒更是燃烧着生命沸腾的基因,相伴着他南征北战,立于不败的天地之间。

    对于朱德,面对生活了五年的泸州自是不舍;对于泸州人民,难得有这位英勇善战、除暴安良的驻防将领,又怎舍得他的离去!

    英雄何时再归来?

    苍天不负,梦想便可成真。

    五年后,1926年,泸州起义时回到泸州,朱德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十四年后,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回到泸州,朱德已是红军总司令。

    四十二年后,1963年,阳春三月的罗汉场镇,麦苗吐穗,胡豆花开,蜂争蝶绕。几辆吉普车驶过,一位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的老人走下吉普车,往泸州老窖酒厂罗汉基地走去。

    他正是朱德,新中国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罗汉酒厂内,工人们挥汗如雨,配酒曲、铲酒糟、忙得热火朝天。朱德走进老窖酒厂时,看到工人周德明正在凉糟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辛苦了!”听周德明说到泸州的温永盛老酒厂和温筱泉时,朱德忙说:“温永盛酒厂我知道,很有名呐。温先生我熟悉,当时驻守泸州时我没少喝过他的酒哦!”

    这时,酒厂的厂长捧来一杯刚烤好的泸州大曲让朱德品尝。朱德喝了一口,咂巴了几下:“这酒美啊,好酒、好酒!还是当年那个味!”随手将酒盅递给随行的同志说:“这酒很香,很有名,在全国全世界都很有名,信誉很高呀!你们都尝尝!”

    当得知温筱泉先生已在1961年逝世,朱德怅然若失。他走出酒厂望向远方,仿佛又回到当年与泸州社会贤达们诗酒唱和的日子。

    公元2010年,一块巨大的石碑落户泸州城中,引得万人瞩目。碑石造型如剑指苍穹,上书“酒城”两个刚劲有力的红色大字,落款为“朱德”。

    一座酒城,一位伟人,从此血脉相连,伴着曾经烽火连天、诗酒飞扬的岁月,书写永世的传奇!

    (作者姓名:郭岭)

    本文为(http://)首发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醉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醉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醉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醉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