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扶余义慈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局。
毕竟他对战胜大唐太子,是真的没有一点把握。
尤其是在新罗就这么被大唐太子吞并的情况下,顿时让扶余义慈有些慌了手脚。
先前的计划,一下子就彻底作废了。
原本还想着,新罗临阵叛乱,直接俘虏大唐太子,甚至还有机会谋取到霹雳火。
现在全都化作梦幻泡影。
扶余义慈端坐在王座之上,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开口打破了沉闷的寂静:“如今局势紧迫,向大唐投降这步棋,必须慎之又慎,派去长安的人选更是重中之重,诸位有何高见?”
使者的人选很是重要,这涉及到整个百济的安危。
一个不好,大唐皇帝那边不重视的话,整个百济都要成为现在高丽,新罗那样。
扶余义慈不能接受,百济官员贵族更不能接受。
朴顺桢率先出列,拱手说道:“大王,臣以为鸿胪寺卿郑文焕可担此任。他久历外交之事,熟悉各类出使流程,与大唐官员也曾打过交道,经验十分老到。”
一旁的老将廉成冷哼一声:“郑文焕太过绵软,咱们这次去,不单是递降书,还得想法子搅乱大唐宫廷,他那性子,唯唯诺诺的,能成什么事?”
朴顺桢面露不悦:“廉将军,出使大唐,靠的可不是舞刀弄枪,言辞交锋、洞察人心才是关键,郑文焕的沉稳,正能应对复杂局面。”
大臣金洪吉作揖道:“大王,臣举荐镇军将军朴勇俊,他为人果敢坚毅,有勇有谋。若遇突发状况,他既能护住自身安危,又可随机应变,不至于被困在长安城中,任人拿捏。”
朴顺桢连连摇头:“糊涂!咱们这是求和、离间,又不是去打仗,带个浑身杀伐之气的将军,怕是刚踏入长安,就被大唐视作挑衅,还谈什么使命?”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扶余义慈听得心烦意乱,抬手猛地一拍扶手:“够了!都别争了,你们说的这些人,要么缺了胆识,要么少了谋略,如何能成事?”
这时,角落里一直沉默的老臣金在贤缓缓开口:“大王,老臣斗胆进言,太子扶余隆其实最为合适。”
金在贤已经年迈,平时很少发言,算是三朝元老。
正常情况下,都是在家养老,不会参与百济朝廷的决策。
只是这次关系重大,若是有什么问题,整个家族都要蒙难,所以他也坐不住了。
太子扶余隆,便是扶余义慈的嫡长子,也是最为重视的儿子,日后百济的继承人。
这个太子的称呼,还是延续汉朝时期的喊法,非是皇太子,而是王太子。
一直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制定新的朝贡体系,周边国家受大明王朝宗藩体系以及儒家文化影响,在强化继承人地位合法性、遵循严格册立程序时,倾向于把原本通俗称呼的“太子”,改用更契合礼制规范的“世子”之称。
此后太子便成为中原王朝唯一继承人的称呼。
原本纷扰的殿内,因为老臣金在贤的一番话,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扶余义慈阴沉着脸。
良久才问道:“非是太子不可?”
老臣金在贤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讲述道:“太子身份尊贵,乃我百济未来储君,大唐皇帝势必会以礼相待,给几分薄面,不至于连面见大唐皇帝都没有机会。”
“大王没去过长安,并不知道在长安,不管是哪国的使臣,想要面见大唐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上数月半载,也是寻常,若真等了那般久,恐怕大唐太子的大军,已经打过来了。”
“再者太子聪慧好学,心思玲珑,文治武功,皆是出色,有太子出面,比之其他人也能更为完成使命。”
“同时,也能让大唐皇帝,感受到我们投降的决心。”
“当初,高丽像隋朝反复投降,以至于现在中原对于投降之事,极其谨慎,只有太子前往,才能打消大唐皇帝和大唐百官的疑虑。”
众人纷纷侧目,扶余义慈面露犹豫之色:“隆儿年纪尚轻,从未经历过这般复杂诡谲的局面,我实在是放心不下。”
金在贤上前一步,轻声劝道:“大王,正因太子年轻,才更容易让大唐放下戒心。咱们暗中选派几个机灵能干的谋士跟随,一路提点辅佐,不愁大事不成。此刻危机关头,也唯有太子才能在大唐那里博出最大的机会。”
众大臣都低着头,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们也明白,这是一场豪赌,把太子送出去,就等于把百济的未来交到了大唐的掌心。
扶余义慈依旧眉头紧锁,内心天人交战。
最开始他是想让大唐皇帝跟太子之间矛盾加深,好让百济从而脱身。
可是现在,说是让太子去充当使者,实际上就要让太子去大唐当质子。
从假意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朴顺桢这时轻声说道:“大王,若为太子周全考虑,可在随行人选上多下功夫。挑些能说会道、精通大唐风俗民情的谋士,再配上几个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护卫。一路上悉心照料,到了长安,也能保太子周全。”
老将廉成也附和道:“是啊,大王!咱们还可以准备些奇珍异宝,百济的特产好物,让太子带去献给大唐皇帝,也好拉近些关系,助太子行事。”
金在贤再次开口道:“大王,时间紧迫,早做决断为妙。”
看似是出谋划策,实则是牺牲王权,成就臣权。
只有真投降,才能让大唐皇帝信任,而使得大唐太子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百济。
扶余义慈没有立即回答,缓缓起身,在王座前踱步,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百济的国运。
沉默良久,扶余义慈停下脚步,长舒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好,就让太子去吧。”
“朴顺桢,你负责挑选随行人等,定要千挑万选,把最得力的人手聚齐。廉成,你去搜罗珍宝,只选最好的,莫要让大唐小瞧了咱百济。”
“遵大王令”二人齐声领命。
扶余义慈又看向金在贤:“金老,你经验丰富,这几日便同隆儿多讲讲其中利害,教教他应对之策,莫要让他在长安城里失了分寸。”
金在贤躬身道:“老臣遵令,定不遗余力辅佐太子。”
扶余义慈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自己则步履沉重地走向后殿,他要亲自把这个决定告知扶余隆。
此刻的他,满心忧虑,只盼着扶余隆此去能在绝境中为百济撕开一道生机。
且也清楚,这次长子一去,便再也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按照中原王朝对他国质子的传统,百济的继承人,依旧会是扶余隆。
但只有自己死后,长子才会被允许返回百济继承王位。
这一面,便是最后一面了。
——
长安城。
太极宫,太极殿,早朝。
晨曦的微光透过殿门的缝隙,丝丝缕缕洒在太极殿内。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不怒自威,目光环视群臣后,缓缓开口说道:“朕听闻太子在辽东施行了一套新政,别具新意,今日让晋王给诸位讲讲,大家敞开了议一议,若真有可取之处,朕有意在大唐境内逐步推行。”
这番话让房玄龄眉头皱起,虽说他自从看了太子新政的内容后,就知道肯定会得陛下心意,但没想到陛下的动作会这么快,还直接让晋王开口。
李治身姿挺拔,稳步上前,施了一礼后,朗声道:“回禀父皇,太子于辽东之地,大胆革新,将县令之权细致三分,设为文、武、法。”
“文司全力操持县城发展、水利农耕、赋税诸事,为民生谋福祉。”
“武司专职负责治安缉拿,保一方百姓安宁。”
“法司严谨执掌刑律,维系公正。”
“县令统筹全局,县丞、县尉各安其位,互不干涉。”
“此外,县令之下还另设县学、课税司、农业司、商业司、审计司等诸多衙署,县尉之下,每十里设治安司,织密管控之网。”
很显然,李治在李泰那边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模棱两可的随便说说。
实际上,李治不仅细细研读了太子新政,还找了心腹们共同商议解读。
太子新政,不仅是能加强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打击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的根本就在于各郡县之中,若郡县权力被拆分,也意味着五姓七望需要去让族人争夺更多的官职。
而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原本权力架构的削弱。
李治话音刚落,魏征第一个出列,面带微笑,眼中满是赞赏:“陛下,老臣以为太子此新政着实高妙。当下各地郡县,事务繁杂如乱麻,常因权责不清,致使诸事拖沓。”
“太子这般细分权责,专人专事,恰似快刀斩麻,效率定能大幅跃升。”
“且县学教化百姓,培育贤才,商业司盘活坊市,带动经济,长此以往,必能让地方蓬勃兴盛,老臣全力支持。”
魏征虽说是太子党,但并非是无脑站位太子。
关于太子新政之事,他回去后,仔细研究了许久,心中已经认定,确实是要比现在的大唐制度要更加优越。
在魏征心中,其实没有太多世家皇权的区分,更希望的是大唐越发繁荣昌盛。
况且这权力的拆分,影响最大的是五姓七望,跟普通的世家关系不大。
褚遂良立即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道:“陛下,老臣有不同看法。我大唐疆域广袤,南北东西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差异巨大,辽东新政专为当地初附、情况复杂所谋,贸然推行全国,恐如削足适履,难收实效。”
“再者,新增诸多衙署,官员数量势必暴增,薪俸、物料耗费巨大,百姓赋税负担恐难承受啊。”
在朝堂上,褚遂良是自然要站在世家角度来说话的。
这时,工部侍郎阎立德站了出来,神色兴奋:“陛下,臣倒是觉得大可一试。太子新政里重视水利建设与农业种植,这正合我工部专长。”
“有专业的农业司统筹,水利工程必能规划得更为精巧,灌溉农田,粮食增收有望。况且,商业司运作得好,工坊林立,朝廷税收只会增多,前期投入何愁没有回报?臣支持推行。”
阎立德虽说不算太子党,但其实早就已经成为了太子的崇拜者。
本身工部这块就是以各项工艺技术立足,而太子的多项发明,包括对原有技术的改革创新,早就已经收拢了大部分工部官员的心,这一点,是李承乾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听闻太子新政的内容,阎立德自然希望能够推广开来。
礼部侍郎王珪也附和道:“陛下,礼部也认同尝试一二。县学若能在各地扎根,教化普及,礼仪之风定会更盛,于我大唐风化传承、人才培育益处颇多,正是契合我朝崇文之策,不应因噎废食,错失良政。”
五姓七望影响是大,但在李世民刻意的打压下,朝廷政治中心里,五姓七望的势力不大。
况且这太子新政,一开始百官心中还有些担心,毕竟太子跟陛下那点事情,百官稍微有点门路的,都有些知晓,在朝廷都算不得多大秘密了。
可现在陛下很明显是支持的,否则晋王怎么敢这么说。
站在高管的角度,对于地方的权力分化,则意味着中央集权。
朝廷百官,就是中央啊。
长孙无忌见众人各执一词,便上前一步,从容说道:“陛下,两方所言皆有考量之处。新政理念新颖,潜力巨大,但推行全国确有风险。不妨选派几处有代表性的县试点推行,既可控风险,又能检验成效,待磨合顺畅,有了经验,再做定夺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平和又透着睿智:“众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朕心甚慰。既如此,便依长孙爱卿提议,选几处县试点推行太子新政,由晋王牵头,协同三省六部,精心筹备,万不可敷衍了事。”
“遵旨!”群臣齐声回应,声音在大殿内回荡。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毕竟他对战胜大唐太子,是真的没有一点把握。
尤其是在新罗就这么被大唐太子吞并的情况下,顿时让扶余义慈有些慌了手脚。
先前的计划,一下子就彻底作废了。
原本还想着,新罗临阵叛乱,直接俘虏大唐太子,甚至还有机会谋取到霹雳火。
现在全都化作梦幻泡影。
扶余义慈端坐在王座之上,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开口打破了沉闷的寂静:“如今局势紧迫,向大唐投降这步棋,必须慎之又慎,派去长安的人选更是重中之重,诸位有何高见?”
使者的人选很是重要,这涉及到整个百济的安危。
一个不好,大唐皇帝那边不重视的话,整个百济都要成为现在高丽,新罗那样。
扶余义慈不能接受,百济官员贵族更不能接受。
朴顺桢率先出列,拱手说道:“大王,臣以为鸿胪寺卿郑文焕可担此任。他久历外交之事,熟悉各类出使流程,与大唐官员也曾打过交道,经验十分老到。”
一旁的老将廉成冷哼一声:“郑文焕太过绵软,咱们这次去,不单是递降书,还得想法子搅乱大唐宫廷,他那性子,唯唯诺诺的,能成什么事?”
朴顺桢面露不悦:“廉将军,出使大唐,靠的可不是舞刀弄枪,言辞交锋、洞察人心才是关键,郑文焕的沉稳,正能应对复杂局面。”
大臣金洪吉作揖道:“大王,臣举荐镇军将军朴勇俊,他为人果敢坚毅,有勇有谋。若遇突发状况,他既能护住自身安危,又可随机应变,不至于被困在长安城中,任人拿捏。”
朴顺桢连连摇头:“糊涂!咱们这是求和、离间,又不是去打仗,带个浑身杀伐之气的将军,怕是刚踏入长安,就被大唐视作挑衅,还谈什么使命?”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扶余义慈听得心烦意乱,抬手猛地一拍扶手:“够了!都别争了,你们说的这些人,要么缺了胆识,要么少了谋略,如何能成事?”
这时,角落里一直沉默的老臣金在贤缓缓开口:“大王,老臣斗胆进言,太子扶余隆其实最为合适。”
金在贤已经年迈,平时很少发言,算是三朝元老。
正常情况下,都是在家养老,不会参与百济朝廷的决策。
只是这次关系重大,若是有什么问题,整个家族都要蒙难,所以他也坐不住了。
太子扶余隆,便是扶余义慈的嫡长子,也是最为重视的儿子,日后百济的继承人。
这个太子的称呼,还是延续汉朝时期的喊法,非是皇太子,而是王太子。
一直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制定新的朝贡体系,周边国家受大明王朝宗藩体系以及儒家文化影响,在强化继承人地位合法性、遵循严格册立程序时,倾向于把原本通俗称呼的“太子”,改用更契合礼制规范的“世子”之称。
此后太子便成为中原王朝唯一继承人的称呼。
原本纷扰的殿内,因为老臣金在贤的一番话,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扶余义慈阴沉着脸。
良久才问道:“非是太子不可?”
老臣金在贤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讲述道:“太子身份尊贵,乃我百济未来储君,大唐皇帝势必会以礼相待,给几分薄面,不至于连面见大唐皇帝都没有机会。”
“大王没去过长安,并不知道在长安,不管是哪国的使臣,想要面见大唐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上数月半载,也是寻常,若真等了那般久,恐怕大唐太子的大军,已经打过来了。”
“再者太子聪慧好学,心思玲珑,文治武功,皆是出色,有太子出面,比之其他人也能更为完成使命。”
“同时,也能让大唐皇帝,感受到我们投降的决心。”
“当初,高丽像隋朝反复投降,以至于现在中原对于投降之事,极其谨慎,只有太子前往,才能打消大唐皇帝和大唐百官的疑虑。”
众人纷纷侧目,扶余义慈面露犹豫之色:“隆儿年纪尚轻,从未经历过这般复杂诡谲的局面,我实在是放心不下。”
金在贤上前一步,轻声劝道:“大王,正因太子年轻,才更容易让大唐放下戒心。咱们暗中选派几个机灵能干的谋士跟随,一路提点辅佐,不愁大事不成。此刻危机关头,也唯有太子才能在大唐那里博出最大的机会。”
众大臣都低着头,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们也明白,这是一场豪赌,把太子送出去,就等于把百济的未来交到了大唐的掌心。
扶余义慈依旧眉头紧锁,内心天人交战。
最开始他是想让大唐皇帝跟太子之间矛盾加深,好让百济从而脱身。
可是现在,说是让太子去充当使者,实际上就要让太子去大唐当质子。
从假意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朴顺桢这时轻声说道:“大王,若为太子周全考虑,可在随行人选上多下功夫。挑些能说会道、精通大唐风俗民情的谋士,再配上几个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护卫。一路上悉心照料,到了长安,也能保太子周全。”
老将廉成也附和道:“是啊,大王!咱们还可以准备些奇珍异宝,百济的特产好物,让太子带去献给大唐皇帝,也好拉近些关系,助太子行事。”
金在贤再次开口道:“大王,时间紧迫,早做决断为妙。”
看似是出谋划策,实则是牺牲王权,成就臣权。
只有真投降,才能让大唐皇帝信任,而使得大唐太子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百济。
扶余义慈没有立即回答,缓缓起身,在王座前踱步,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百济的国运。
沉默良久,扶余义慈停下脚步,长舒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好,就让太子去吧。”
“朴顺桢,你负责挑选随行人等,定要千挑万选,把最得力的人手聚齐。廉成,你去搜罗珍宝,只选最好的,莫要让大唐小瞧了咱百济。”
“遵大王令”二人齐声领命。
扶余义慈又看向金在贤:“金老,你经验丰富,这几日便同隆儿多讲讲其中利害,教教他应对之策,莫要让他在长安城里失了分寸。”
金在贤躬身道:“老臣遵令,定不遗余力辅佐太子。”
扶余义慈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自己则步履沉重地走向后殿,他要亲自把这个决定告知扶余隆。
此刻的他,满心忧虑,只盼着扶余隆此去能在绝境中为百济撕开一道生机。
且也清楚,这次长子一去,便再也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按照中原王朝对他国质子的传统,百济的继承人,依旧会是扶余隆。
但只有自己死后,长子才会被允许返回百济继承王位。
这一面,便是最后一面了。
——
长安城。
太极宫,太极殿,早朝。
晨曦的微光透过殿门的缝隙,丝丝缕缕洒在太极殿内。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不怒自威,目光环视群臣后,缓缓开口说道:“朕听闻太子在辽东施行了一套新政,别具新意,今日让晋王给诸位讲讲,大家敞开了议一议,若真有可取之处,朕有意在大唐境内逐步推行。”
这番话让房玄龄眉头皱起,虽说他自从看了太子新政的内容后,就知道肯定会得陛下心意,但没想到陛下的动作会这么快,还直接让晋王开口。
李治身姿挺拔,稳步上前,施了一礼后,朗声道:“回禀父皇,太子于辽东之地,大胆革新,将县令之权细致三分,设为文、武、法。”
“文司全力操持县城发展、水利农耕、赋税诸事,为民生谋福祉。”
“武司专职负责治安缉拿,保一方百姓安宁。”
“法司严谨执掌刑律,维系公正。”
“县令统筹全局,县丞、县尉各安其位,互不干涉。”
“此外,县令之下还另设县学、课税司、农业司、商业司、审计司等诸多衙署,县尉之下,每十里设治安司,织密管控之网。”
很显然,李治在李泰那边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模棱两可的随便说说。
实际上,李治不仅细细研读了太子新政,还找了心腹们共同商议解读。
太子新政,不仅是能加强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打击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的根本就在于各郡县之中,若郡县权力被拆分,也意味着五姓七望需要去让族人争夺更多的官职。
而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原本权力架构的削弱。
李治话音刚落,魏征第一个出列,面带微笑,眼中满是赞赏:“陛下,老臣以为太子此新政着实高妙。当下各地郡县,事务繁杂如乱麻,常因权责不清,致使诸事拖沓。”
“太子这般细分权责,专人专事,恰似快刀斩麻,效率定能大幅跃升。”
“且县学教化百姓,培育贤才,商业司盘活坊市,带动经济,长此以往,必能让地方蓬勃兴盛,老臣全力支持。”
魏征虽说是太子党,但并非是无脑站位太子。
关于太子新政之事,他回去后,仔细研究了许久,心中已经认定,确实是要比现在的大唐制度要更加优越。
在魏征心中,其实没有太多世家皇权的区分,更希望的是大唐越发繁荣昌盛。
况且这权力的拆分,影响最大的是五姓七望,跟普通的世家关系不大。
褚遂良立即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道:“陛下,老臣有不同看法。我大唐疆域广袤,南北东西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差异巨大,辽东新政专为当地初附、情况复杂所谋,贸然推行全国,恐如削足适履,难收实效。”
“再者,新增诸多衙署,官员数量势必暴增,薪俸、物料耗费巨大,百姓赋税负担恐难承受啊。”
在朝堂上,褚遂良是自然要站在世家角度来说话的。
这时,工部侍郎阎立德站了出来,神色兴奋:“陛下,臣倒是觉得大可一试。太子新政里重视水利建设与农业种植,这正合我工部专长。”
“有专业的农业司统筹,水利工程必能规划得更为精巧,灌溉农田,粮食增收有望。况且,商业司运作得好,工坊林立,朝廷税收只会增多,前期投入何愁没有回报?臣支持推行。”
阎立德虽说不算太子党,但其实早就已经成为了太子的崇拜者。
本身工部这块就是以各项工艺技术立足,而太子的多项发明,包括对原有技术的改革创新,早就已经收拢了大部分工部官员的心,这一点,是李承乾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听闻太子新政的内容,阎立德自然希望能够推广开来。
礼部侍郎王珪也附和道:“陛下,礼部也认同尝试一二。县学若能在各地扎根,教化普及,礼仪之风定会更盛,于我大唐风化传承、人才培育益处颇多,正是契合我朝崇文之策,不应因噎废食,错失良政。”
五姓七望影响是大,但在李世民刻意的打压下,朝廷政治中心里,五姓七望的势力不大。
况且这太子新政,一开始百官心中还有些担心,毕竟太子跟陛下那点事情,百官稍微有点门路的,都有些知晓,在朝廷都算不得多大秘密了。
可现在陛下很明显是支持的,否则晋王怎么敢这么说。
站在高管的角度,对于地方的权力分化,则意味着中央集权。
朝廷百官,就是中央啊。
长孙无忌见众人各执一词,便上前一步,从容说道:“陛下,两方所言皆有考量之处。新政理念新颖,潜力巨大,但推行全国确有风险。不妨选派几处有代表性的县试点推行,既可控风险,又能检验成效,待磨合顺畅,有了经验,再做定夺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平和又透着睿智:“众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朕心甚慰。既如此,便依长孙爱卿提议,选几处县试点推行太子新政,由晋王牵头,协同三省六部,精心筹备,万不可敷衍了事。”
“遵旨!”群臣齐声回应,声音在大殿内回荡。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