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刘宽并没有直接回答朱标的问题。
他道,“据我所知,大明如今水稻产量一亩约莫有三四百斤吧?”
听这话,朱标不禁露出奇怪神色。
并非他不知道大明水稻亩产多少——朱元璋为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并未溺爱,反而经常让朱标深入民间,体会百姓疾苦。
也曾让朱标随他一起种田。
所以朱标是知道水稻亩产多少的。
正因为知道,朱标才对刘宽的话感到奇怪。
随即道:“刘公子怕是记错了,我大明水稻如今亩产不过一石多,两百来斤而已,即便是最上等良田,亩产也难达到三四百斤。”
刘宽愣了下,然后恍然道:“那三四百斤应该是大明中晚期江南水稻的亩产了。”
听了这话,朱元璋颇为高兴地道:“如此说来,这水稻亩产在我大明治下提升了近两倍?”
刘宽点头道,“应该是这样——一则在此期间,百姓耕种技术有所提高;二则是稳定的农耕环境下,粮种一代代精选,亩产自然有所提高。”
“不过跟杂交水稻相比,三四百斤的亩产就不值一提了。”
三四百斤亩产还不值一提?
听此,朱元璋脸上微笑变成了惊讶、怀疑。
刘宽接着道:“在我穿越前,曾看过一则新闻,嗯,类似朝廷的公告、邸报。说在四川凉山州随即抽取的三块稻田,单季亩产已达到了两千五百斤。”
“而杂交水稻亩产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其单季亩产平均值也接近千斤。”
亩产两千五百斤?!
全国平均亩产也近千斤?!
大善殿内,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乃至周围侍奉的宫女、宦官,一时都听呆了。
若非之前刘宽曾明言他来自后世,朱标等人怕是坏真的以为他来之天上。
因为在他们想来,水稻亩产上千斤,乃至两千多斤,根本不是凡间能有之事,只有天上仙稻才有这般产量。
朱元璋最先回过神来,不由质疑道:“刘公子确定没有记错?水稻亩产如何能达到一两千斤?!”
刘宽一笑道,“以大明如今那些不识文字、不懂科学、全凭经验耕种的农夫,自然是种不出亩产上千斤的水稻。”
“但在后世,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有类似如今大儒身份的贤人,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样的贤人在后世不止一个,其中一位在我穿越时的几十年前,埋首农田十数年,终于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
“随后他又深入研究,不断改良粮种,才有亩产上千斤的成就。甚至于,他还研究出了能在盐碱地、在海水中生长的稻种。”
“我们后世中国人口超十万万,即便那时有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依旧有不少百姓吃不饱饭,饥荒也时有发生。”
“但在杂交水稻诞生后,以及其他农作物也接着因科学研究而提高产量,中国的粮食问题遂得到解决,百姓再无饥荒之忧。”
“甚至还能将多出的粮食返销往海外,解决一些落后国家的饥荒问题。”
朱元璋、朱标等又双叒一次震惊了。
大儒去研究如何种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若非刘宽说,他们都不敢想这种事——在此时,大儒都是饱学之士,每日不是辩经讲学,便是畅谈国家大政。
即便有种田者,那也是用来陶冶情操的,体现耕读传家的格调。
至于说埋首田间十数年,只为钻研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似乎从未有过。
“好!”回过神后,朱元璋忍不住激动地鼓了下手掌,“此等贤人才是称得上真正的大儒!”
“比那些整天暗地里对咱指手画脚,说这不仁,那不合礼的腐儒强多了!”
“可惜此人不是生在我大明,若在大明,咱必封他为圣哲!”
朱标亦有感慨:此前他觉得老师宋濂乃是一等一的大儒。
但得知后世那位贤人之事,他却觉得,即便是他的老师宋濂,与之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宋濂儒学水平虽高,却也没法让粮食亩产上千斤,没办法解决十万万人口的粮食问题。
刘宽则道:“那位贤人的贡献固然极大,但当时中国已经有相当的科学基础,有一定的科技条件,也是重要原因。”
“陛下若想大明也出现这样的贤人,还需弘扬科学,发展科技,才能培养得出来。”
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道:“咱大明也能培养出此等贤人来?”
刘宽再次重申道,“只要陛下愿意弘扬科学,发展科技,肯定是能培养出来的。”
“何谓科学、科技?”
“额···”
刘宽一时沉吟,他并无过目不忘的本领,大学毕业后更是习惯依赖于网络查询各种资料,懒得去记忆。
此时,他便下意识地想拿出手机问问度娘,可惜他在桥上便看过了,手机已经断网。
他的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中倒是各自存了一些对大明有用的资料,但其中并不包括“科学是什么”的解释。
于是,沉吟之后,他只能道:“科学可以概括为一种认识宇宙,嗯,天地自然的实践方法;亦是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便是儒学,也包括在科学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等类别中。”
朱标道,“儒学也包括在科学之中?”
刘宽点头,“儒学在我们后世人看来,是先贤体悟人生、社会、天地自然的心得,是一类内容的聚合体。”
“而科学却是一种认知宇宙、自然的方法,既是方法,自然也可以用它来学习、研究儒学。”
朱标对儒学在科学之中这种说法显然颇为欣喜,随即又问:“那除了儒学,科学还包括哪些类别?”
刘宽道:“那可就多了,包括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朱元璋虽不知什么是科学,却敏锐地看出,刘宽这一番言论太过笼统,语气也不那么自信。
‘这小子该不会在后世学艺不精,才说不明白何谓科学吧?’
这念头一产生,朱元璋便忍不住问:“刘公子可能助我大明发展科学?”
刘宽拱手道,“责无旁贷!”
刘宽是难以描述何谓科学,但他却知道怎么引导科学诞生——毕竟他生长于一个弘扬科学的年代,对当年西方科学诞生的过程也有所了解。
朱元璋听刘宽答应得如此自信,虽不知为何,却还是松口气,微笑点头,又问:“那何谓科技?其与科学可有关系?”
这次刘宽回答就顺多了。
他道:“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一般而言,以科学研究天地自然各个方面获得的是理论,那么科技则是对理论的应用。”
“比如说,我先前所说的蒸汽机,他就是一种科技。而蒸汽机如何运行,又为何能带动火车行驶,便是一种科学理论。”
朱标道,“那岂不是可以将科学看成‘道’,而科技则是‘术’。”
刘宽笑着道,“殿下这么想也可以。”
这问题聊到这里便算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朱元璋、朱标都很克制地没再提别的问题。
于是过了会儿,这次“家宴”终于结束了。
朱元璋道:“刘公子,你虽不愿任我大明工部尚书,但既愿为咱大明效力,咱便不能亏待了你。”
“这样,咱便赐你府邸一座、城外庄园一处,另赐宝钞千贯、绸缎百匹,男仆二十、女婢十二。”
虽然这赏赐远不如之前让刘宽造大桥时的许诺,但对在后世连个房子都没有的刘宽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刘宽并非清高之人,当即躬身作揖道:“谢陛下!”
朱元璋又道:“赵成。”
一个太监站了出来,应声道:“奴婢在。”
“一会儿就有你带刘公子去太平街竹桥北边两百步处那座府邸,另外找人将里面收拾一番。”
“奴婢遵旨。”
赵成面色略有怪异,可惜他此时侧对着刘宽,刘宽没注意到。
朱元璋又道:“传毛镶。”
“传毛镶——”
随着宦官接力通传,没多大会儿,一位精干的“将军”就进入大善殿。
“微臣参见陛下!”
毛镶行礼,朱元璋只是略微点头,示意其平身后,便道:“你从仪鸾司挑选一个精锐总旗,随身保护刘公子。”
“另外,再持朕的令旨,从亲军都尉府调一百人负责驻守刘公子府邸。若刘公子要出城,这百人亲军须得跟随护佑,保其安全!”
“微臣领旨!”
旁边刘宽惊讶得嘴巴微张。
待毛镶退下后,他忍不住道:“陛下,我一个人用不着这么多人保护吧?”
朱元璋道:“你可是上天赐给咱延续大明国运的关键,容不得丝毫闪失。”
“若非你眼下在京师,咱非得派个三五千人保护你才能放心。如今只派了一百多人,算得了什么?”
听朱元璋这么说,刘宽便知道不可能让那些保护他的亲军撤走了。
不过这样倒也好,起码他被歹人杀掉的可能大大降低了。
正准备告辞时,刘宽忽然想起一件事,当即道:“陛下,那跨江大桥上有几座桥头堡楼,我想去里面看看。”
朱元璋听了好奇,“那里面有什么?”
刘宽摇头,“我也不知道。”
本来,刘宽计划骑车在跨江大桥上欣赏完“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去桥下公园买张门票,到桥头堡观景台上看看的。
没成想竟随着一场大雾穿越了。
‘现在去那里参观倒是不需要买门票了。’如此一想,刘宽心情颇为复杂。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他道,“据我所知,大明如今水稻产量一亩约莫有三四百斤吧?”
听这话,朱标不禁露出奇怪神色。
并非他不知道大明水稻亩产多少——朱元璋为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并未溺爱,反而经常让朱标深入民间,体会百姓疾苦。
也曾让朱标随他一起种田。
所以朱标是知道水稻亩产多少的。
正因为知道,朱标才对刘宽的话感到奇怪。
随即道:“刘公子怕是记错了,我大明水稻如今亩产不过一石多,两百来斤而已,即便是最上等良田,亩产也难达到三四百斤。”
刘宽愣了下,然后恍然道:“那三四百斤应该是大明中晚期江南水稻的亩产了。”
听了这话,朱元璋颇为高兴地道:“如此说来,这水稻亩产在我大明治下提升了近两倍?”
刘宽点头道,“应该是这样——一则在此期间,百姓耕种技术有所提高;二则是稳定的农耕环境下,粮种一代代精选,亩产自然有所提高。”
“不过跟杂交水稻相比,三四百斤的亩产就不值一提了。”
三四百斤亩产还不值一提?
听此,朱元璋脸上微笑变成了惊讶、怀疑。
刘宽接着道:“在我穿越前,曾看过一则新闻,嗯,类似朝廷的公告、邸报。说在四川凉山州随即抽取的三块稻田,单季亩产已达到了两千五百斤。”
“而杂交水稻亩产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其单季亩产平均值也接近千斤。”
亩产两千五百斤?!
全国平均亩产也近千斤?!
大善殿内,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乃至周围侍奉的宫女、宦官,一时都听呆了。
若非之前刘宽曾明言他来自后世,朱标等人怕是坏真的以为他来之天上。
因为在他们想来,水稻亩产上千斤,乃至两千多斤,根本不是凡间能有之事,只有天上仙稻才有这般产量。
朱元璋最先回过神来,不由质疑道:“刘公子确定没有记错?水稻亩产如何能达到一两千斤?!”
刘宽一笑道,“以大明如今那些不识文字、不懂科学、全凭经验耕种的农夫,自然是种不出亩产上千斤的水稻。”
“但在后世,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有类似如今大儒身份的贤人,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样的贤人在后世不止一个,其中一位在我穿越时的几十年前,埋首农田十数年,终于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
“随后他又深入研究,不断改良粮种,才有亩产上千斤的成就。甚至于,他还研究出了能在盐碱地、在海水中生长的稻种。”
“我们后世中国人口超十万万,即便那时有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依旧有不少百姓吃不饱饭,饥荒也时有发生。”
“但在杂交水稻诞生后,以及其他农作物也接着因科学研究而提高产量,中国的粮食问题遂得到解决,百姓再无饥荒之忧。”
“甚至还能将多出的粮食返销往海外,解决一些落后国家的饥荒问题。”
朱元璋、朱标等又双叒一次震惊了。
大儒去研究如何种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若非刘宽说,他们都不敢想这种事——在此时,大儒都是饱学之士,每日不是辩经讲学,便是畅谈国家大政。
即便有种田者,那也是用来陶冶情操的,体现耕读传家的格调。
至于说埋首田间十数年,只为钻研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似乎从未有过。
“好!”回过神后,朱元璋忍不住激动地鼓了下手掌,“此等贤人才是称得上真正的大儒!”
“比那些整天暗地里对咱指手画脚,说这不仁,那不合礼的腐儒强多了!”
“可惜此人不是生在我大明,若在大明,咱必封他为圣哲!”
朱标亦有感慨:此前他觉得老师宋濂乃是一等一的大儒。
但得知后世那位贤人之事,他却觉得,即便是他的老师宋濂,与之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宋濂儒学水平虽高,却也没法让粮食亩产上千斤,没办法解决十万万人口的粮食问题。
刘宽则道:“那位贤人的贡献固然极大,但当时中国已经有相当的科学基础,有一定的科技条件,也是重要原因。”
“陛下若想大明也出现这样的贤人,还需弘扬科学,发展科技,才能培养得出来。”
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道:“咱大明也能培养出此等贤人来?”
刘宽再次重申道,“只要陛下愿意弘扬科学,发展科技,肯定是能培养出来的。”
“何谓科学、科技?”
“额···”
刘宽一时沉吟,他并无过目不忘的本领,大学毕业后更是习惯依赖于网络查询各种资料,懒得去记忆。
此时,他便下意识地想拿出手机问问度娘,可惜他在桥上便看过了,手机已经断网。
他的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中倒是各自存了一些对大明有用的资料,但其中并不包括“科学是什么”的解释。
于是,沉吟之后,他只能道:“科学可以概括为一种认识宇宙,嗯,天地自然的实践方法;亦是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便是儒学,也包括在科学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等类别中。”
朱标道,“儒学也包括在科学之中?”
刘宽点头,“儒学在我们后世人看来,是先贤体悟人生、社会、天地自然的心得,是一类内容的聚合体。”
“而科学却是一种认知宇宙、自然的方法,既是方法,自然也可以用它来学习、研究儒学。”
朱标对儒学在科学之中这种说法显然颇为欣喜,随即又问:“那除了儒学,科学还包括哪些类别?”
刘宽道:“那可就多了,包括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朱元璋虽不知什么是科学,却敏锐地看出,刘宽这一番言论太过笼统,语气也不那么自信。
‘这小子该不会在后世学艺不精,才说不明白何谓科学吧?’
这念头一产生,朱元璋便忍不住问:“刘公子可能助我大明发展科学?”
刘宽拱手道,“责无旁贷!”
刘宽是难以描述何谓科学,但他却知道怎么引导科学诞生——毕竟他生长于一个弘扬科学的年代,对当年西方科学诞生的过程也有所了解。
朱元璋听刘宽答应得如此自信,虽不知为何,却还是松口气,微笑点头,又问:“那何谓科技?其与科学可有关系?”
这次刘宽回答就顺多了。
他道:“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一般而言,以科学研究天地自然各个方面获得的是理论,那么科技则是对理论的应用。”
“比如说,我先前所说的蒸汽机,他就是一种科技。而蒸汽机如何运行,又为何能带动火车行驶,便是一种科学理论。”
朱标道,“那岂不是可以将科学看成‘道’,而科技则是‘术’。”
刘宽笑着道,“殿下这么想也可以。”
这问题聊到这里便算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朱元璋、朱标都很克制地没再提别的问题。
于是过了会儿,这次“家宴”终于结束了。
朱元璋道:“刘公子,你虽不愿任我大明工部尚书,但既愿为咱大明效力,咱便不能亏待了你。”
“这样,咱便赐你府邸一座、城外庄园一处,另赐宝钞千贯、绸缎百匹,男仆二十、女婢十二。”
虽然这赏赐远不如之前让刘宽造大桥时的许诺,但对在后世连个房子都没有的刘宽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刘宽并非清高之人,当即躬身作揖道:“谢陛下!”
朱元璋又道:“赵成。”
一个太监站了出来,应声道:“奴婢在。”
“一会儿就有你带刘公子去太平街竹桥北边两百步处那座府邸,另外找人将里面收拾一番。”
“奴婢遵旨。”
赵成面色略有怪异,可惜他此时侧对着刘宽,刘宽没注意到。
朱元璋又道:“传毛镶。”
“传毛镶——”
随着宦官接力通传,没多大会儿,一位精干的“将军”就进入大善殿。
“微臣参见陛下!”
毛镶行礼,朱元璋只是略微点头,示意其平身后,便道:“你从仪鸾司挑选一个精锐总旗,随身保护刘公子。”
“另外,再持朕的令旨,从亲军都尉府调一百人负责驻守刘公子府邸。若刘公子要出城,这百人亲军须得跟随护佑,保其安全!”
“微臣领旨!”
旁边刘宽惊讶得嘴巴微张。
待毛镶退下后,他忍不住道:“陛下,我一个人用不着这么多人保护吧?”
朱元璋道:“你可是上天赐给咱延续大明国运的关键,容不得丝毫闪失。”
“若非你眼下在京师,咱非得派个三五千人保护你才能放心。如今只派了一百多人,算得了什么?”
听朱元璋这么说,刘宽便知道不可能让那些保护他的亲军撤走了。
不过这样倒也好,起码他被歹人杀掉的可能大大降低了。
正准备告辞时,刘宽忽然想起一件事,当即道:“陛下,那跨江大桥上有几座桥头堡楼,我想去里面看看。”
朱元璋听了好奇,“那里面有什么?”
刘宽摇头,“我也不知道。”
本来,刘宽计划骑车在跨江大桥上欣赏完“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去桥下公园买张门票,到桥头堡观景台上看看的。
没成想竟随着一场大雾穿越了。
‘现在去那里参观倒是不需要买门票了。’如此一想,刘宽心情颇为复杂。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