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2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长城守望:我携武庙镇守龙夏第0232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今日第二更:0232章!2/4!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为祭祀、戎为兵戎,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重要的,体现出了每个时期的人们认知过去和感悟未来在当下的重要性。

    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失去开拓进取之心。

    而立庙,就是特地用于祭祀,缅怀先祖的方式方法!

    在古代,不是谁都可以立庙的,在一开始,只有四种人可以立庙。

    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立庙!

    而在虞朝至商朝期间,其实一直是五庙,天子五庙分为:考庙(父)、王考庙(祖父)、皇考庙(曾祖父)、显考庙(高祖父)和太祖庙(先祖),用于祭祀祖先之用,也就是所谓的亲四、始祖一!

    至周朝才有了七庙制度,设庙、祧、坛、墠而祭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在原本的亲四、始祖一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文武不迁!

    后稷为始祖庙,文王为昭祧庙,武王为穆祧庙,便也形成了三昭三穆的格局,偶数为昭,奇数为穆!

    后世则是成了太庙居中,左昭右穆。

    此为天子七庙的一祖二宗四亲庙,一祖二宗为“不迁之庙”,四亲庙则依次迭毁又新建!

    也就是说,周朝除了始祖后稷和文王、武王之外,随着代代相传,由于亲疏远近关系和祖宗增加,其余被祭祀的四位先祖,是会被祧出去的,放在后世就是被请出太庙,和其余远祖合祀于“祧庙”!

    这就是所谓的迁祧制度,而这个制度从古至今,除了汉朝十一庙和明朝增设到九庙之外,各朝各代都是沿用且严格执行的,像是明朝,就有两位不祧之祖,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所以在嘉靖时期,就把明仁宗朱高炽给祧了出去!

    唯独到了螨清,恬不知耻地废除了迁祧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自家的所有皇帝,都看成了和朱元璋、朱棣一样的百世不祧、万世不祧的不祧之祖。

    太庙祭祀的皇帝,也来到了十一位,包揽了从努尔哈赤到光绪的各个皇帝!

    其实这个制度放在现代也是一样,家中祭祀,爷爷辈在时,最多也就祭祀到他的高祖父,爷爷辈若亡故,自身需要受到祭祀之后,那他的高祖父就不再受到单独祭祀,以此类推,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选择不单独祭祀更远的祖宗了。

    而若祖上出现名人,则不管相隔几代,都会祭祀不断,放眼现代,那些有族谱的家族祭祀就是如此,毕竟这是整个家族的荣誉。

    亲尽而毁,不外如是!

    而从先秦时期一直沿用的宗庙制度,到秦朝一度被废,因为秦人既不重视、也不提倡祖先崇拜,还认为逝去祖先的亡魂会化为厉鬼,危害世间,这大抵是缘于秦人不慕往世,只重视现实的缘故。

    但碍于政治,以往的宗庙制度在秦始皇时期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做到了上承殷周之传统,下启汉唐之先声!

    所以导致秦始皇自己,既无庙号,也无谥号!

    至汉朝,“七庙制度”已经趋于成熟,根据古制,庙号制度也逐渐成形。

    参考周朝的三位不祧之祖,汉朝对于那些有大功于社稷的帝王,,也不再废除他们的庙宇,而后人为了永远地记住和祭祀这些帝王,便为这些帝王追加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庙号制度效仿于商,初时只有“太、高、世、中”四个庙号。

    再结合《孔子家语·庙制》所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所以遍观汉朝,有七位皇帝获此殊荣,以另外的一种形式,产生了新的天子七庙!

    外加四亲庙,在东汉末年也有了所谓的二祖五宗四亲庙的十一庙格局!

    这二祖五宗分别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世宗明皇帝·刘庄和汉肃宗章皇帝刘炟!

    汉朝七位皇帝的庙号,也被后世公认为含金量最高的庙号,因为在汉朝结束之后,庙号制度,就被玩烂了。

    如果要追查元凶的话,那就得问史上第一个在生前给自己设立庙号的魏烈祖明皇帝·曹叡了!

    曹操在世时,按照周礼,明面上设诸侯五庙,即一位始祖和曹操的父、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

    在曹丕篡汉之后,追封他为魏太祖武皇帝,所以原有的诸侯五庙,自然也升级到了天子七庙。

    曹叡又追封曹丕为魏高祖文皇帝,他自己更是生前就直接定好自己的庙号:“景初元年,有司奏:帝为烈祖,与太祖、高祖并为不毁之庙。从之。”

    曹魏不再遵从“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的原则,“祖号之滥,实肇于此”。

    自此,庙号制度被破坏,由于三国时期的皇帝不再和汉朝皇帝一样,在谥号前面加“孝”字,所以谥号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唐朝虽然又加回了“孝”字,但谥号动辄一二十个字,所以可以发现,在唐朝之前,后人称之前的皇帝为谥号,比如汉文帝,到了唐朝之后,就开始称庙号,比如唐太宗!

    可实则,两个人都是太宗文皇帝!

    生前为自己定下庙号,这绝对是不合礼法,且让后人耻笑的一件事情,可曹叡如此做,也是迫于无奈,究其原因,他没有亲生儿子!

    两汉惜“祖”如金,凡庙号得承认的皇帝,可一直享受祭祀,曹魏却连出三祖!

    曹叡怕的是自己死后,不得尊重,继任皇帝曹芳不给他加庙号,如此,按照迁祧制度,四世过后,他便会被迁祧出庙,唯有“祖宗之庙不可毁”,所以这么做,也只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前就成为祖宗,得到永世祭祀!

    所以在曹叡时期,已经完成了曹节、曹腾、曹嵩,外加曹操、曹丕和自己的“六庙”制度,再下诏“三祖之庙,万世不毁”,结果也如曹叡设想中的一样满意,曹芳继任皇帝之后,没有和后世嘉靖帝一样出现“大礼议事件”,毕竟说起来,曹芳是曹彰的孙子!

    可惜的是,曹魏政权,只持续了五世,便被司马家篡位了。

    曹叡所谓的“万世不毁”,也和当初秦始皇的那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一样,成了历史的笑料。

    以上,可以看出,历代哪怕是皇帝,对于死后立庙的重视,而除了历代帝王之庙外,古今能以非帝王之身立庙者,那才是得到历史的认可的。

    最负盛名的,像是祭祀孔子的文庙、祭祀姜尚的武庙、祭祀关羽的关帝庙、祭祀岳飞的岳王庙、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而这些庙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陪祀人选。

    像孔子文庙的十哲七十二贤,姜尚武庙的十哲七十二将,关羽关帝庙则更似天子七庙,除了关平、周仓、王甫、赵累外,还有他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乃至夫人像!

    所谓配享太庙,这可以说是对开国功臣最大的褒奖了!

    陪祀曹操庙和陪祀曹丕庙的这些功臣,虽不像是武庙十哲七十二将、云台二十八将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样为后世津津乐道,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陪祀曹操庙的二十六功臣,分为五批入祀。

    第一批三人: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

    第二批二十人: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

    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太尉·华歆、司空·王朗;

    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后将军·朱灵、后将军文聘;

    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

    第三批一人:尚书令·荀攸;

    第四批一人:太傅·司马懿;

    第五批一人:军师祭酒·郭嘉

    或因政治需求,或因军功,或因政绩,这些人,组成了曹魏最重要的班底。

    而陪祀曹丕高祖庙的,仅四人,分别为:……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长城守望:我携武庙镇守龙夏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长城守望:我携武庙镇守龙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长城守望:我携武庙镇守龙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长城守望:我携武庙镇守龙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