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建立在隋朝末年乱世废墟之上的唐朝,唐太宗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一改往日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转而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盛世。

    而这个盛世的开创不仅仅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这个盛世的来临离不开贞观一朝的那些治世能臣。

    可以说唐朝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那些在朝堂之上不断为唐太宗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官吏。

    而在这些著名的贞观臣子中,有一個人与其他人均不同。

    他既不会对唐太宗阿谀奉承,更不会在朝堂拉帮结派,死后唐太宗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他就是魏征,唐太宗贞观盛世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公元580年,魏征出生于巨鹿郡曲阳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早年在北齐朝廷担任官职,后因上书讥讽朝政被贬为县令。”

    “魏征年少时父亲便去世,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家道中落,出家为道士。”

    “虽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

    “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见天下大乱,最喜欢纵横之说。”

    “公元617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

    “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文书总是称赞,听闻是魏征所写,便召见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魏征随后献上十条密策以壮大瓦岗,李密虽称奇却没有采用。”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瓦岗没有府库,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

    “不如加固深沟高垒与之相持,待敌人粮尽,便可不战而退,才是取胜之道。”

    “而且东都的粮食用尽,王世充无计可施会决一死战,便不与其交战。”

    “长史郑颋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拂袖离去。”

    “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李密轻率出战,遭到惨败。”

    “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当时李密原来的部下徐世勣仍占据着大片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举棋不定不知何从。”

    “魏征写出《与徐世勣书》劝导徐世勣应审时度势,避免错过成大事的时机。”

    “李勣收到文书后便决意归唐,并开仓运粮,接济淮安王李神通。”

    “之后,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获。”

    “窦建德仰慕魏征的才能,又拜其为起居舍人。”

    李隆基:魏征,天下第一诤臣,太宗亦师亦友的良臣。

    他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良臣,安史之乱怎么也不会发生。

    魏征曾多次劝谏太宗,直言不讳,规劝太宗以尧舜为榜样,以秦、隋朝的暴政为借鉴。

    引经据典,督促太宗轻徭薄赋,兴文抑武,节俭勤政。

    并敢于坚持原则,直到太宗屈服。

    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成为君臣肝胆相照的象征。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两者相互成就。

    太宗雄才大略,心胸宽广开阔,具有容人之量,重要的是赏识重用人才。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太平盛世的愿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帮助太宗改过自新指导他大有作为。

    魏征正是这样的人才,而且直言敢谏,不避锋芒,为国为君分忧。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胆相照,相互成就,成为历史佳话。

    魏征之后,再无谏臣,成为空前绝后的名臣。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

    太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谏臣,才能时刻警醒自己,不至于犯下大错,这是让他最羡慕的地方。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窦建德就擒后,魏征也随着到了长安二次归唐。”

    “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便将其纳入麾下,掌管图书经籍,礼遇厚待。”

    “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勋见长,劝说李建成应尽早巩固太子之位,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当时刘黑闼作乱山东,李元吉镇压失败。”

    “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东,采用魏征的建议。”

    “改用招抚政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并结交了山东豪杰,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胜利。”

    “李世民问魏征为何要离间兄弟,魏征答先太子若是听他的,必无今日之祸。”

    “李世民听罢,器重他的耿直,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便接纳并礼遇魏征。”

    “当时河北州县局面混乱乱党丛生,魏征及时提醒李世民。”

    “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稳定局面,遇事可酌情处理。”

    “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对副使称。”

    “如果释放了二人,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仍听凭将两人押送京师,则只能说明朝廷说话并不算数,必将失信于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应以国家大计为上,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

    “随即命人释放他们,免除其罪责,使朝廷信誉的感召远达天下。”

    “李世民非常满意,魏征最终也圆满完成了安抚山东河北的任务。”

    “经此一事,李世民对魏征愈发器重,经常传召他入内商谈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有经国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挠,李世民对他的谏言都欣然接受。”

    “魏征也欣喜于李世民的信任,对李世民知无不言,尽显其才能无所隐瞒。”

    “魏征所谏二百余事都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李世民也都理解他是诚心诚意为了国家好。”

    李世民:要是没有魏征此等诤臣良臣,朕还不知道会犯多少过错。

    一个人身居高位,就容易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劝谏。

    而魏征正是这样的臣子,他都已经记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过错了。

    还记得贞观元年的时候,他要派人征兵。

    大臣上奏只要是身材魁梧壮实的男子,哪怕不满十八岁,也可以一并征兵。

    他自然是同意的,可魏征却坚决反对,不肯签署律令。

    他那时非常生气,责怪魏征太过固执。

    魁梧壮实的男子,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没什么害处。

    但魏征则认为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

    征召身体壮健的男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没必要多征年幼之人。

    随后魏征话锋一转,直截了当的指出了他的过错。

    他以诚信治理天下,想要让臣子和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

    但魏征指责他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

    原来他刚即位时,就下诏说过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

    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

    他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理应也是官家之物。

    还有他下令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钱,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

    不久又有敕令,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

    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不能没有责怪之意。

    现在是既征收租钱,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徭役。

    另外与他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

    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并不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

    也正是因为魏征的这些谏言,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错。

    他以前认为魏征比较固执,怀疑魏征不通达政务。

    在魏征指出过错后,他才发现魏征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

    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道怎么办,国家就不能得到治理。

    “贞观元年十一月,岭南部落首领冯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

    “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李世民命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魏征劝谏李世民,中原刚平定,岭南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驻扎大部队。”

    “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未形成,不宜兴师动众。”

    “李世民疑惑上奏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为何说反叛的情况还没有形成。”

    “魏征解释冯盎若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

    “现告发其谋反已有几年了,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

    “各州府既然怀疑冯氏谋反,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抚,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

    “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便可不用劳动军队使他顺从。”

    “随后李世民派官员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则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

    “李世民称赞魏征只建议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

    “贞观二年十月,交州都督李寿因贪污犯罪。”

    “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镇抚交趾郡。”

    “瀛州刺史原本同意了,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推辞。”

    “李世民让杜如晦传旨于瀛州刺史望他诺守信用,但瀛州刺史执意辞退。”

    “李世民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从命。”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如何治理国家。”

    “便下令将瀛州刺史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

    李治: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为大臣平冤昭雪。

    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不愿意上任,父皇一气之下就处死了卢祖尚。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父皇处死卢祖尚之后,没过多久就与魏征议论齐文宣帝的为人。

    魏征给父皇讲了齐文宣帝的一个故事,这才让父皇明白错杀了瀛州刺史卢祖尚。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与他人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宰相把这件事上奏了文宣帝。

    文宣帝听完后大怒,把魏恺召入宫中大加责备。

    但魏恺辩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才不愿意赴任。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父皇也正是听完魏征讲的这个故事,这才意识到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但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最后,意识到过错的父皇下令恢复了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魏征见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便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

    “数年后,秘书府中的图籍,精要完备。”

    “当时高昌王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魏征根据历史经验分析,谏言称各国使臣众多会导致耗费大量的国力资财。”

    “李世民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贞观四年,濮州刺史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希望网开一面。”

    “李世民怜惜濮州刺史,欲让他官复原职。”

    “魏征谏言称秦王府的旧僚属,现居朝廷内外官的很多,担心每个人都仗恃偏袒,而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

    “李世民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对濮州刺史称自己从前为秦王,只是王府的主人。”

    “现身居皇位,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

    “不能单单偏护秦王府的老人,大臣的意见如此不可以违背。”

    “李世民原先曾感叹,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

    “魏征却劝谏大乱后应仁政治天下,以古代君王教化百姓的先例,让百姓回归淳朴便天下太平。”

    “宰相不认同,以夏商周秦为案例,称魏征是书生,高谈阔论会祸乱国家,不可听信。”

    “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接受魏征的建议而不怀疑。”

    “宰相于贞观元年去世,但到贞观四年,李世民便已实现天下大治。”

    “一年判死刑仅二十九人,刑法几乎不用,米价每斗才三钱。”

    “蛮夷首领身穿衣冠,带刀宿卫。”

    “东到大海,南过五岭,夜不闭户,行不携粮,路上就能得到供应。”

    “李世民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谏仁义治国的结果,叹息宰相见不到此情此景。”

    赵匡胤:唐太宗能够听得进臣子的劝谏,或许这就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

    不说其他的,单单唐太宗能够忍住不去泰山封禅,这一点就值得他敬佩。

    他要是有唐太宗那样卓越的功绩,说什么也要去泰山封禅。

    在贞观六年的时候,文武百官不断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礼。

    但唐太宗不以为然,认为若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也无不可。

    可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唐太宗打算听从大家的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抑或是德行不厚,大唐不安定,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年成未丰收,祥瑞未到,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

    魏征均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但认为虽太宗有上述六点理由。

    然隋亡大乱之后,人口没有恢复,国库粮仓空虚。

    而太宗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耗费难以承担。

    且太宗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聚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

    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

    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大唐的虚弱。

    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不可采用。

    唐太宗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再加上当时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便停止封禅一事。

    泰山封禅可是历代帝王头等大事,能够去泰山封禅对帝王有莫大的荣誉。

    可唐太宗却能听从魏征的谏言,硬生生压下这天大的诱惑,这一点远不是他能做得到的。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即将出嫁。”

    “因是皇后所生,李世民为其筹备嫁妆,礼数加倍于永嘉长公主,严重逾越制度。”

    “魏征反对,称长幼应有所尊崇,情有浅深,但礼法不应相逾越。”

    “李世民听从其言并告知了长孙皇后,皇后嘉赏其忠直谏言,赐魏征赏钱四十万,并赐予大宅。”

    “一次李世民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道找机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李世民道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他。”

    “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李世民惊奇地问这是何故。”

    “皇后道常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于是祝贺陛下。”

    “李世民听完之后,这才转怒为喜。”

    “贞观八年,李世民想要分派大臣为巡查大使,没有得到合适人选。”

    “李靖推荐魏征,李世民称魏征规劝朕的过失,一天也不能离开身边。”

    “贞观十年正月,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部史书编修完成,历时八年。”

    “魏征为总编修,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

    “李世民十分欣喜对各级别进行嘉奖,魏征以总监之功,赏赐丰厚,进封郑国公。”

    “魏征自认无功于国,只是凭借谏言便参于朝政,自觉惭愧,便以眼睛有疾病请辞官职。”

    “李世民没有答应,知道需要魏征这样的柬臣继续辅佐。”

    “贞观十年六月,魏征又二次辞官。”

    “李世民仅仅允许辞去侍中减轻压力,后又提拔为知门下省事。”

    “贞观十一年,有重臣病逝。”

    “李世民想起用魏征补上空缺,但魏征坚决不受。”

    赵祯: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时常劝谏朕,那该有多好啊!

    他望了望身后的屏风,上面书写有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用以警醒自己。

    魏征哪怕病重,也以谏诤为已任,为匡正太宗德行推进贞观之治向前拓展。

    魏征除了陪伴君侧,随时廷对之外。

    还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写下了大量奏疏。

    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

    魏征上疏《三论时政疏》,谏言隋朝因郡县形成无节制的风气导致灭亡,唐取代隋更应谨慎约束。

    太宗非常吃惊,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称没有魏征是听不到这样的谏言的。

    唐太宗后期生活日渐奢靡,魏征趁太宗诏五品以上官员议事之时。

    提出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并上疏《十渐不克终疏》。

    指出太宗游猎纵欲、亲小人疏君子、崇尚奢华、劳役百姓等不予克制的后果,再次提醒太宗居安思危。

    太宗听后深受感动并愿意改之,并将魏征的谏言做成屏风,可以天天看到警醒自己。

    而他也效仿太宗,把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做成屏风警示自己。

    “贞观十七年,魏征的病情日趋严重。”

    “魏征家中没有正厅,原先李世民屡次要为他营造,都被谢绝了。”

    “前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病逝以后,家中没有正厅,灵枢就停放在侧厅里。”

    “李世民得知这一情况后,才命人为之赶造了正厅,便为此唏嘘不已。”

    “现在眼见魏征的病势转重,李世民为了让这位贤相寿终正寝,便用正准备建造小殿的材料给魏征建造了正厅,五天就竣工了。”

    “李世民又顺从魏征所崇尚的高洁,遣派宫廷使者带着不加纹饰的屏风等家具赐给魏征。”

    “魏征病势转重后,李世民更加担心,命中郎将住宿在魏家守候,以便随时沟通信息。”

    “赐给魏征许多药饵、食物,宫中派出的使者不绝于道,还曾两次亲临魏宅探望。”

    “第一次去时,李世民和魏征洽谈许久,十分投机,又下诏赠其被子两张。”

    “第二次亲临魏宅,李世民带领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

    “魏征在床上让人给披上朝服,拖家带子见驾。”

    “李世民见此潸然泪下,强忍悲伤安慰魏征,并询问魏征还有什么遗愿。”

    “魏征放心不下大唐,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感慨。”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李世民早朝时得知魏征去世的噩耗,时年六十四岁。”

    “李世民亲临吊唁,恸哭不已,并罢朝五天,赠魏征谥号文贞。”

    “李世民下诏赠其葬礼鼓乐四十人等厚葬魏征,陪葬昭陵。”

    “魏征妻子裴氏称魏征平生节俭,豪华的葬礼会违背他的意愿,便只简单用布车装上魏征灵柩。”

    “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撰碑文和挽歌词,特赐魏征家实封九百户。”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征列位第四。”

    朱元璋:要是魏征知道自己死后,唐太宗把他的墓碑砸了,不知道作何感想。

    魏征生前得到了唐太宗的敬重,但死后却卷入了风波。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在朝会时对群臣说,魏征的去世如同他失去了明得失的一面明镜。

    唐太宗还将魏征临终前未写完的奏疏公之于世,并让朝臣一旦发现了魏征所指出的这类过失便及时改正,以期望人镜精神发扬光大。

    唐太宗不希望群臣只会顺从他的旨意,而应该像魏征一样坦诚及时的指出他的过错。

    不久之后,侯君集怂恿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

    侯君集参与谋反,以谋反罪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远贬。

    魏征曾经向唐太宗推荐二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

    现在受到造反事件,有人便妒火中烧,乘机攻击魏征生前结党营私。

    魏征又曾写下自己前后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过。

    唐太宗知晓此事后,愈加不满,怀疑魏征是侯君集一党,下令推倒墓碑。

    不过好在后来唐太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

    唐太宗感叹若魏征还在,便不会有此行,于是又重修魏征的墓碑。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