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对于戊戌变法最终的结局,各朝的统治者早已经预料到。
他们身为统治者,最是清楚推动变法的难度有多大,说是举步维艰也不为过。
毕竟一旦要变法改革,就势必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引来众多反对派的阻扰。
他们身为各朝的统治者,想要改革变法都尚且困难重重。
而维新派一没有实权,二没有政治经验,三没有足够多的支持者。
就这样劣势的条件,想要戊戌变法成功无异于痴人说梦。
变法改革可不是儿戏,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维新派很显然不是反对派的对手。
不过尽管戊戌变法最终惨淡收场,但各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也并非毫无收获。
至少戊戌变法激起了晚晴老百姓对清政府的不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进程。
各朝的皇帝隐隐有一种感觉,随着晚晴老百姓越发不能忍受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迟早有一天会群起而攻之的。
“光绪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定下了国家改革方针。”
“六天后,光绪终于见到了康有为,也是唯一一次召见。”
“这时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康有为在等待光绪召见时,和荣禄有过谈话。”
“荣禄三十多岁就已经是朝中大官,是有些看不起康有为的。”
“荣禄询问康有为,以你的大才,有什么补救时局的方法吗?”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可,荣禄说一两百年的变法,怎么可以一夜之间瞬变。”
“康有为讥讽道,杀几个一二品大员,这个法就变了,荣禄听完脸色大变。”
“这段话虽然是谣传,但在当时广为流传。”
“康有为的的狂妄让自己遭受了额外的保守派的憎恨,康有为已经成了保守派官员的眼中钉。”
“在康有为和保守派两方心中,这场改革就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斗争。”
“康有为向光绪陈述,中国在外国的逼迫和分割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非变法不能自强。”
“变法之后,西方各国经过了三百年才富强起来,日本维新三十年就强了,中国完全三年就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驭万国,以皇上之圣明,下决心变法,那富强轻而易举。”
“光绪很激动,觉得康有为说的很有条理。”
嬴政:果然是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如此大言不惭,也难怪最终失败。
他从未见过如此愚蠢之人,在一个一品大员面前狂言要杀一品大员。
原本康有为等变法派就已经面临那么多官员反对,不想着怎么在其中斡旋推动变法的开展,反而大言不惭的要砍杀别人。
他原本还对康有为抱有好感,毕竟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可如今看来,他高看了这个口不择言的书生。
即便想要除掉反对派实行变法改革,但也不能明着说吧,尤其是当着一品官员的面。
如此狂妄无知,除了引来保守派的憎恨,没有其他任何好处。
他从这里就能看出,康有为的政治能力极低,成不了大事。
虽有一片变法救国之心,但没有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算是喜欢空谈的书生的通病了。
“康有为顺势提出办银行,废八股,译新书,养人才,并推荐任用年轻人来实行改革。”
“此后康有为不断上奏折,在短短三个月中提出了改革方案,包括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
“在政治方面,建议废除妇女缠足,开资政院,立宪法,设议会。”
“在经济方面,要求保护工商业,奖励创新,铸铁路。”
“在军事方面,废止拉弓等武试,要求重练陆海军,全面向日本、德国学习。”
“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废科举,译新书,派留学生,开新校。”
“光绪皇帝在此阶段也非常勤政,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新政的颁布,表现了光绪变法救国的迫切和决心。”
“光绪还积极召见改良派成员,听取建议,基本上按照康有为的建议,在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废旧立新。”
“住在颐和园的慈禧也表达说,没有违反祖宗制度,伱可以自己定夺。”
“这让光绪更加放开了手脚,光绪和康有为此时内心无比兴奋。”
“整个古老的中华帝国被希望之光所笼罩,前方敞开的是辉煌的走向强国的道路,然而保守派把他们从美梦中拉了下来。”
李世民:废除科举?这怕是要捅娄子了。
对于康有为提出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不禁失望的摇了摇头。
还以为康有为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不说其他的,仅仅废除科举制这一条,就要引得万千读书人口诛笔伐。
他也明白康有为废除科举的用意,无非就是想要学习西方的教育知识。
虽然学习敌人的优秀知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身实力没什么问题,但康有为恰恰忽略了政治方面的觉悟。
原本康有为的维新派没有什么实权,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结果现在直接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这完全就是自寻死路。
直接把上千年的科举废除了,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怎么办,这不是直接断了他们的仕途吗?
可想而知,康有为等维新派宣布要废除科举的那一刻,肯定会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围攻。
变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推进,尤其是像废除科举这种干系重大的政策改革。
即便想要废除科举,也应该给天下读书人过渡的时间才行。
就他总体感觉,康有为变法操之过急,完全没什么政治经验。
“光绪和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其实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要把中国变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上有着严重分歧。”
“光绪当然清楚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当然不想做亡国之主。”
“但是对于清政府,国家危亡的国不是中国人民的国,而是满清政府。”
“光绪要保的是自己的统治,并非中国人民。”
“当时农民暴动频发,会党斗争,回民起义,还有革命派的广州起义,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从这个角度出发,光绪想要拉拢当时的改良派巩固自己的权力。”
“而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宣传的民权,开议会这些,完全不在光绪的考虑范围之内。”
“康有为的变法是要变封建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而光绪只是在封建的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没有想把中国引进资本主义。”
“在用变法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层面上,光绪和慈禧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部分守旧官僚妥协的产物。”
“而即使是这种妥协,也遭遇了守旧派官员的激烈抵抗。”
“虽然光绪鸡血满满,想要大干一场。”
“但是地方官员,除湖南巡抚认真办理外,其余都找各种借口并不执行,或者做做样子,或者持观望态度。”
“当时废八股令下,那些醉心科举苦读几十年的士子们立即出来反对。”
“裁撤冗官,就是断了大量官僚的生存路。”
“裁军节银,那些封建军阀就不会干。”
“而从光绪的角度看,你们这些人,都把我的话当成什么东西了,我已经要求国家团结一心,一起改革,但这些人只是应付。”
“随着改革条例的不断发布,改革派和光绪越发感受到守旧派对改革的阻扰和掣肘。”
各朝的统治者很能理解光绪的想法,国是统治者的国,而不是老百姓的国。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他们身为王朝的统治者,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保住属于皇家的国。
身为封建王朝的皇帝,他们天然就和光绪站在一边。
毕竟在皇权至上的王朝,和老百姓分享手中的权力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至于康有为宣传的民权和议会,无疑是在瓜分统治者手中的权力,自然不会获得统治者的接纳。
如果将来某一天他们的朝代也遭遇光绪面临的情况,恐怕也是和光绪一样的想法,不愿意分割半点权力给老百姓。
至于光绪遭遇守旧派的阻挠,他们到并没有觉得意外。
毕竟光绪本就没有实权,再加上改革触动到守旧派的利益,反对派阻拦再正常不过。
“光绪越发失去耐心,终于爆发。”
“发话如果有意阻扰,不顾大局,则必当予以严惩。”
“改革和守旧,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到达了临界点,终于在九月份开始全面爆发。”
“当时改良派很多都是小官,上书皇帝都要代递,很多守旧派大臣不愿意代递。”
“在一次改良派王照代递上书被保守派拒绝之后,康党报告给光绪。”
“光绪知道后大怒,光绪早已经下令鼓励民间上书,保证言路通畅。”
“守旧派大臣这是阻挠言路,破坏变法,藐视皇帝权威。”
“9月4日,愤怒的光绪第一次没有报告给慈禧,自己擅自做主。”
“把不愿意代递王照奏折的守旧派礼部六堂官罢免,并次日让四个改良派入军机处。”
“这些被罢免的官员本来就是后党心腹,随即跑到慈禧身边哭诉,请求严惩康有为,请太后训政。”
“对官员任命这种大事,慈禧是非常敏感的。”
“慈禧的权利都来源于在关键位置安插的自己人,罢免官员就是削减慈禧权利。”
“而慈禧可是历经两次政变,是对权力极其敏感的人。”
“对于慈禧,虽然未必反对维新。”
“但保住自己的权利是第一,国家危亡是其次。”
“光绪现在可以罢免礼部六堂官,明天就可以罢免工部七堂官,后天就是吏部八堂官。”
“这行为动了慈禧的根本利益,政变的导火索已经埋下。”
刘彻:光绪还是冲动了,擅自做主没有考虑到后果。
像礼部这种重要位置的官员,毫无疑问会被慈禧牢牢掌握。
一个统治者的权力来源就是让朝堂关键位置的官员听命于自己,如此才能牢牢掌握权力。
而慈禧之所以在幕后掌管全局,就是因为朝堂的关键位置都是她的人。
现在光绪冲动之下,一言不合就要替换重要位置的官员。
这种举动,无疑于会让掌握实权的慈禧敏感,认为光绪这是在削减自己的权力。
原本光绪和慈禧两人关系就不好,现在光绪又触动了敏感的权力之争,不出意外慈禧肯定会反击的。
“此时守旧官僚也看准形势开始行动了,守旧派的老狐狸们对改良派的围剿是一步一步进行,一点一点准备的。”
“分化光绪和慈禧,撬动太后是其步骤的最终一步。”
“早在改革开始之前,就已经聚集了一批守旧派势力商量废立光绪了。”
“帝党翁同龢早已在改革开始之初就被罢官回家,甚至对于弹劾康有为的奏折,也是分批次一步一步递出。”
“这些久经官场的保守派思想落后,但玩政治可都是人精。”
“他们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期用什么样的语言怎么影响鼓动慈禧,如何在关键时刻递出致命一击,这些官场斗争的艺术早就被他们练就得炉火纯青。”
“他们有条不紊的准备,就等待着一个机会。”
“在守旧派官僚一步一步展开行动的时候,改良派也开始他们的行动了。”
“康有为一心想要进入权力中心,几番上书要求开设议政机构,任用改良派成员,其目的是架空守旧官员。”
“在罢免礼部六堂官,引入改良派进入军机之后。”
“感觉良好的改良派立即提出开设议政机构,让维新派进入。”
“9月14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了这一建议。”
“这时已经有人陆续向慈器报告了康党乱政,被各种谣言搅得极度敏感的慈禧,听完当场爆发。”
“慈禧当然无比清楚,开设议政机构是康党想要揽权。”
“此时在慈禧眼中,光绪正在步步蚕食自己的权利,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光绪被康党所迷惑,这样下去,清王朝会失人心,将会亡国。”
“慈禧重重的撂下一句话,你要是再坚持,小心你的帝位可就不保了。”
“面对慈禧赤裸裸的威胁,光绪皇帝极受震动。”
康有为:变法的败局已经显露,是我没有考虑全面,以至于到了如今这地步。
随着维新变法的推进,他越来越感受到想要借助光绪这个无权无势的皇帝来推进这场巨大的改革,简直是在白日做梦。
他也是慢慢认识到实权是在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手中,而他们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人,还没有实权,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他们进行变法。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没有好好利用慈禧不反对变法的有利因素,反而走到了慈禧等守旧派的对立面。
他的不成熟以及激进的变法内容,最终激怒了慈禧太后,引来了守旧派的强烈反抗。
他不禁猜测,要是能考虑到顽固派的承受能力,稳切而不激进的话,改革或许会走向另一个结果。
不过现在说这些太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
“第二天光绪发布了一条极为沮丧的密诏,要求杨锐带出去。”
“现在慈禧反对辞退旧官僚,如果变法实行下去,朕位可能不保,希望康有为他们出谋划策。”
“此时京城已经开始疯传,康党预开议政殿,后与帝不相容。”
“新旧势力已经是剑拔弩张,北京城硝烟弥漫。”
“第二天,9月16日,光绪又向康有为发了两份诏书。”
“一个明诏,让他速去上海督办官报,显然这是给慈禧看的。”
“此时康有为自称收到第二个密诏,光绪向他解释了叫他去上海办报的原因,有不得已的苦衷,爱惜身体,将来为朕效力,朕有厚望。”
“收到皇帝密诏的康有为痛哭流涕,并准备开始行动了。”
“康有为等人经过商议,既然圣上帝位不保,有两种方案可以挽回局势。”
“一是求助于日英帝国主义,二是武装政变干掉慈禧太后。”
“这时维新派的目光锁定在了袁世凯,袁世凯曾经驻兵高丽,知道外国事情,和日本人打过交道。”
“也曾加入康有为办的强学会,现在正在天津小站,训练的又是新式陆军,似是一个倾向改革的人。”
“袁世凯与康有为等改良派也有过来往,并盛赞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康有为觉得拥有兵权可以救光绪的,就只有袁世凯一个人了。”
袁世凯:我一个前途大好的有志青年,才不愿意和维新派搅合在一起。
一开始光绪皇帝要任用康有为变法,慈禧太后没有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他秉承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跟维新派接触。
他倒也不是说支持变法,变法不变法的和他也没有关系,只要不侵犯他的利益就行。
可随着光绪和慈禧的矛盾越来越大,他就再也没有和维新派走动了。
毕竟一边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和不懂政治的康有为,一边是深谙政治斗争掌握实权的慈禧。
既然光绪和慈禧闹矛盾,他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选择站队慈禧再正常不过。
“9月16日和17日,在康党的上书要求之下,光绪接见了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还是荣禄的直接下属,光绪言明嘉奖袁世凯训练新军有功。”
“并使袁世凯脱离荣禄,直接对光绪负责。”
“此时似乎光绪还完全不知道康有为武装政变的意图,而康有为、梁启超听到消息,拍案叫绝。”
“天子圣明,袁世凯现在必定是喜而图报,皇上是在给我们暗示,让武装政变继续下去。”
“康有为、梁启超冒险决定一边向英国、日本求救,一边鼓动袁世凯。”
“此时正值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布衣身份来华,伊藤博文是推动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
“而当时的东亚局势是日本和英国结盟对抗俄国,康有为的外交主张一直是连英国和日本来抗衡俄国。”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又是效仿日本,对伊藤博文是极致推崇。”
“早有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之意,光绪也有此意,准备20日召见伊藤博文。”
“听到此消息的保守派觉得时机已经到了,9月18日下午,后党成员上奏慈禧。”
“言明康有为排斥老官僚,培植党羽。”
“现在伊藤博文来京,将要专政权柄。”
“后党官员言明祖宗所传之天下,将要拱手让人,慈禧听完震动。”
“18日,光绪从颐和园回宫。”
“当日下午,慈禧收到奏折,当即决定第二天回宫。”
“就在慈禧决定回宫的当天,康有为的政变也开始了。”
晚晴时期的老百姓听到光绪和康有为要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瞬间一片哗然,纷纷斥责康有为勾结敌人。
伊藤博文是谁,他们老百姓再清楚不过。
完全可以说,伊藤博文就是大清国最大的敌人,是造成大清国屈辱的罪魁祸首。
伊藤博文主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这才使得日本实力大增,发动了侵略中华的甲午战争。
甚至于甲午战败之后,就是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现在让中华遭受巨大耻辱的日本敌人堂而皇之的来到京城,还要被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聘请为改革顾问,一跃成为大清国的座上宾,这让他们老百姓如何能接受。
“康有为拜见了伊藤博文,把光绪和慈禧的分歧说给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没有呼应,康有为明白,只说请伊藤博文设法劝说慈禧变法。”
“那天夜里,本来反对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在康有为的坚持之下,带着必死的决心访问了袁世凯。”
“如果杀荣禄围颐和园,你就是救皇上的第一功臣。”
“袁世凯听完大惊失色,表面说道杀一个荣禄就像杀条狗一样。”
“但是心里盘算自己的枪和火药都在荣禄那里,天津小战掌握的兵力只有7000人,京城数万兵。”
“一边是年轻皇帝和没有实权、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
“另一边是久经政治场,经历权力斗争洗礼的慈禧。”
“袁世凯已经有了答案,但袁世凯并没有明确答应,也没有拒绝。”
“这天晚上,慈禧太后和康有为同时发动。”
“什么都不知道的光绪刚从颐和园回来,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了。”
“9月19日凌晨,谭嗣同见完袁世凯回来。”
“康有为已经知道策反袁世凯失败,大势已去。”
“大家纷纷劝康有为走,加上光绪已命康有为离开北京,康有为决定次日清晨坐火车去天津。”
“9月20日,光绪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之下,借接见了伊藤博文,问了一些变法的问题。”
“袁世凯也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荣禄那里,急急忙忙的去把政变的事情报告给荣禄。”
谭嗣同:我就知道袁世凯不可信,不应该把希望放在袁世凯身上。
他和袁世凯打过交道,隐约可以感受到袁世凯并不是真心推崇变法改革的,而只是客套话而已。
袁世凯给他的感觉,就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并不是一个为了理想愿意为之奋斗的爱国人士。
所以老师让他去策反袁世凯时,他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毕竟守旧派有慈禧撑腰,像袁世凯这种人肯定会选择站在慈禧一边。
可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掌握有兵权的袁世凯是政变成功的唯一希望,他这才冒着必死的决心去策反袁世凯。
可如今看来,果然一切如他所料,袁世凯选择了告密。
“9月21日,政变发动。”
“慈禧说你的维新变法,我本来是答应的。”
“但不料你昏庸糊涂,胆大妄为。”
“你五岁入宫,我辛苦抚养成人,我没有一点对不起你。”
“你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拨弄,像个木偶。”
“随即光绪宣布,国事艰难,自己太劳累,太后做事一直尽善尽美,为了祖宗社稷,恳请太后训政。”
“慈禧训政后,第一道明旨,捉拿康有为。”
“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结束。”
“9月21日,梁启超和谭嗣同进行了最后一次尝试。”
“求助日本和英国,设法营救光绪和康有为未果,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
“9月22日,谭嗣同到日本使馆,梁启超劝说一同逃走。”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开始。”
“并说,我去赴死,而你要继续活下去,现在康有为生死未卜,继续图将来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此时袁世凯的告密到达了慈禧那里,慈禧下旨捉拿谭嗣同,光绪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
“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各朝的皇帝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行为无不深深的动容,内心升起万分敬佩之情。
明明有机会逃走,可却为了变法理想心甘情愿的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令他们内心大受触动。
朱棣:谭嗣同这是想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国人对满清政府的不满啊!
他对谭嗣同深感佩服,这种大无畏的行为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谭嗣同的英勇就义不仅让各朝的统治者为之震撼,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是大为震动。
尤其是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谭嗣同感到敬佩的同时,也明白了变法这条路在中国彻底走不通,唯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华儿女。
“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新政,除去京师大学堂之外,全部废除。”
“整个中华帝国刚刚燃起的希望之光,随即被扑灭,中国人民又一次陷入了集体迷茫。”
“民族危机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在加深,中国到底将要往何处去。”
“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很多解释,因为康有为的政策太过于激进,政治经验不丰富,又太过于狂妄,到处树敌。”
“也因为光绪皇帝太过于年轻,没有权利,当然这些都是原因之一。”
“然而根本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力量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救国尝试的失败。”
“康有为主张民权,本质上主张的并非中国劳动人民的权利,仅仅是部分知识分子的参政权。”
“康有为和广大中国人民是脱节的,羸弱的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只能到处向各种势力妥协,到处卑躬屈膝。”
“和帝党的合作是向封建地主妥协,想引入伊藤博文是向帝国主义妥协。”
“在封建顽固派势力的百般阻挠面前,终究不堪一击。”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大大启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权观念广泛传播,封建皇帝的权威发生了动摇。”
“这也为后来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共和革命之说开始取代变法维新。”
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神情很复杂。
中华民族遭逢大难,他们知识分子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戊戌变法上面。
可如今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让他们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不少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维新派的改革行动急躁冒进,导致大量措施缺乏人手实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改革行动进行的很仓促,维新派没有考虑到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社会大众也需要有接受的过程。
加之当时很多有实权的人还是守旧派,维新派人士有法令出来却缺乏人手去实施。
此时此刻,很多知识分子思考着出国留学,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办法带回来。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他们身为统治者,最是清楚推动变法的难度有多大,说是举步维艰也不为过。
毕竟一旦要变法改革,就势必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引来众多反对派的阻扰。
他们身为各朝的统治者,想要改革变法都尚且困难重重。
而维新派一没有实权,二没有政治经验,三没有足够多的支持者。
就这样劣势的条件,想要戊戌变法成功无异于痴人说梦。
变法改革可不是儿戏,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维新派很显然不是反对派的对手。
不过尽管戊戌变法最终惨淡收场,但各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也并非毫无收获。
至少戊戌变法激起了晚晴老百姓对清政府的不满,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进程。
各朝的皇帝隐隐有一种感觉,随着晚晴老百姓越发不能忍受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迟早有一天会群起而攻之的。
“光绪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定下了国家改革方针。”
“六天后,光绪终于见到了康有为,也是唯一一次召见。”
“这时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康有为在等待光绪召见时,和荣禄有过谈话。”
“荣禄三十多岁就已经是朝中大官,是有些看不起康有为的。”
“荣禄询问康有为,以你的大才,有什么补救时局的方法吗?”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可,荣禄说一两百年的变法,怎么可以一夜之间瞬变。”
“康有为讥讽道,杀几个一二品大员,这个法就变了,荣禄听完脸色大变。”
“这段话虽然是谣传,但在当时广为流传。”
“康有为的的狂妄让自己遭受了额外的保守派的憎恨,康有为已经成了保守派官员的眼中钉。”
“在康有为和保守派两方心中,这场改革就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斗争。”
“康有为向光绪陈述,中国在外国的逼迫和分割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非变法不能自强。”
“变法之后,西方各国经过了三百年才富强起来,日本维新三十年就强了,中国完全三年就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驭万国,以皇上之圣明,下决心变法,那富强轻而易举。”
“光绪很激动,觉得康有为说的很有条理。”
嬴政:果然是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如此大言不惭,也难怪最终失败。
他从未见过如此愚蠢之人,在一个一品大员面前狂言要杀一品大员。
原本康有为等变法派就已经面临那么多官员反对,不想着怎么在其中斡旋推动变法的开展,反而大言不惭的要砍杀别人。
他原本还对康有为抱有好感,毕竟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可如今看来,他高看了这个口不择言的书生。
即便想要除掉反对派实行变法改革,但也不能明着说吧,尤其是当着一品官员的面。
如此狂妄无知,除了引来保守派的憎恨,没有其他任何好处。
他从这里就能看出,康有为的政治能力极低,成不了大事。
虽有一片变法救国之心,但没有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算是喜欢空谈的书生的通病了。
“康有为顺势提出办银行,废八股,译新书,养人才,并推荐任用年轻人来实行改革。”
“此后康有为不断上奏折,在短短三个月中提出了改革方案,包括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
“在政治方面,建议废除妇女缠足,开资政院,立宪法,设议会。”
“在经济方面,要求保护工商业,奖励创新,铸铁路。”
“在军事方面,废止拉弓等武试,要求重练陆海军,全面向日本、德国学习。”
“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废科举,译新书,派留学生,开新校。”
“光绪皇帝在此阶段也非常勤政,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新政的颁布,表现了光绪变法救国的迫切和决心。”
“光绪还积极召见改良派成员,听取建议,基本上按照康有为的建议,在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废旧立新。”
“住在颐和园的慈禧也表达说,没有违反祖宗制度,伱可以自己定夺。”
“这让光绪更加放开了手脚,光绪和康有为此时内心无比兴奋。”
“整个古老的中华帝国被希望之光所笼罩,前方敞开的是辉煌的走向强国的道路,然而保守派把他们从美梦中拉了下来。”
李世民:废除科举?这怕是要捅娄子了。
对于康有为提出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不禁失望的摇了摇头。
还以为康有为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不说其他的,仅仅废除科举制这一条,就要引得万千读书人口诛笔伐。
他也明白康有为废除科举的用意,无非就是想要学习西方的教育知识。
虽然学习敌人的优秀知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身实力没什么问题,但康有为恰恰忽略了政治方面的觉悟。
原本康有为的维新派没有什么实权,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结果现在直接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这完全就是自寻死路。
直接把上千年的科举废除了,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怎么办,这不是直接断了他们的仕途吗?
可想而知,康有为等维新派宣布要废除科举的那一刻,肯定会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围攻。
变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推进,尤其是像废除科举这种干系重大的政策改革。
即便想要废除科举,也应该给天下读书人过渡的时间才行。
就他总体感觉,康有为变法操之过急,完全没什么政治经验。
“光绪和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其实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要把中国变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上有着严重分歧。”
“光绪当然清楚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当然不想做亡国之主。”
“但是对于清政府,国家危亡的国不是中国人民的国,而是满清政府。”
“光绪要保的是自己的统治,并非中国人民。”
“当时农民暴动频发,会党斗争,回民起义,还有革命派的广州起义,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从这个角度出发,光绪想要拉拢当时的改良派巩固自己的权力。”
“而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宣传的民权,开议会这些,完全不在光绪的考虑范围之内。”
“康有为的变法是要变封建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而光绪只是在封建的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没有想把中国引进资本主义。”
“在用变法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层面上,光绪和慈禧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部分守旧官僚妥协的产物。”
“而即使是这种妥协,也遭遇了守旧派官员的激烈抵抗。”
“虽然光绪鸡血满满,想要大干一场。”
“但是地方官员,除湖南巡抚认真办理外,其余都找各种借口并不执行,或者做做样子,或者持观望态度。”
“当时废八股令下,那些醉心科举苦读几十年的士子们立即出来反对。”
“裁撤冗官,就是断了大量官僚的生存路。”
“裁军节银,那些封建军阀就不会干。”
“而从光绪的角度看,你们这些人,都把我的话当成什么东西了,我已经要求国家团结一心,一起改革,但这些人只是应付。”
“随着改革条例的不断发布,改革派和光绪越发感受到守旧派对改革的阻扰和掣肘。”
各朝的统治者很能理解光绪的想法,国是统治者的国,而不是老百姓的国。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他们身为王朝的统治者,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保住属于皇家的国。
身为封建王朝的皇帝,他们天然就和光绪站在一边。
毕竟在皇权至上的王朝,和老百姓分享手中的权力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至于康有为宣传的民权和议会,无疑是在瓜分统治者手中的权力,自然不会获得统治者的接纳。
如果将来某一天他们的朝代也遭遇光绪面临的情况,恐怕也是和光绪一样的想法,不愿意分割半点权力给老百姓。
至于光绪遭遇守旧派的阻挠,他们到并没有觉得意外。
毕竟光绪本就没有实权,再加上改革触动到守旧派的利益,反对派阻拦再正常不过。
“光绪越发失去耐心,终于爆发。”
“发话如果有意阻扰,不顾大局,则必当予以严惩。”
“改革和守旧,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到达了临界点,终于在九月份开始全面爆发。”
“当时改良派很多都是小官,上书皇帝都要代递,很多守旧派大臣不愿意代递。”
“在一次改良派王照代递上书被保守派拒绝之后,康党报告给光绪。”
“光绪知道后大怒,光绪早已经下令鼓励民间上书,保证言路通畅。”
“守旧派大臣这是阻挠言路,破坏变法,藐视皇帝权威。”
“9月4日,愤怒的光绪第一次没有报告给慈禧,自己擅自做主。”
“把不愿意代递王照奏折的守旧派礼部六堂官罢免,并次日让四个改良派入军机处。”
“这些被罢免的官员本来就是后党心腹,随即跑到慈禧身边哭诉,请求严惩康有为,请太后训政。”
“对官员任命这种大事,慈禧是非常敏感的。”
“慈禧的权利都来源于在关键位置安插的自己人,罢免官员就是削减慈禧权利。”
“而慈禧可是历经两次政变,是对权力极其敏感的人。”
“对于慈禧,虽然未必反对维新。”
“但保住自己的权利是第一,国家危亡是其次。”
“光绪现在可以罢免礼部六堂官,明天就可以罢免工部七堂官,后天就是吏部八堂官。”
“这行为动了慈禧的根本利益,政变的导火索已经埋下。”
刘彻:光绪还是冲动了,擅自做主没有考虑到后果。
像礼部这种重要位置的官员,毫无疑问会被慈禧牢牢掌握。
一个统治者的权力来源就是让朝堂关键位置的官员听命于自己,如此才能牢牢掌握权力。
而慈禧之所以在幕后掌管全局,就是因为朝堂的关键位置都是她的人。
现在光绪冲动之下,一言不合就要替换重要位置的官员。
这种举动,无疑于会让掌握实权的慈禧敏感,认为光绪这是在削减自己的权力。
原本光绪和慈禧两人关系就不好,现在光绪又触动了敏感的权力之争,不出意外慈禧肯定会反击的。
“此时守旧官僚也看准形势开始行动了,守旧派的老狐狸们对改良派的围剿是一步一步进行,一点一点准备的。”
“分化光绪和慈禧,撬动太后是其步骤的最终一步。”
“早在改革开始之前,就已经聚集了一批守旧派势力商量废立光绪了。”
“帝党翁同龢早已在改革开始之初就被罢官回家,甚至对于弹劾康有为的奏折,也是分批次一步一步递出。”
“这些久经官场的保守派思想落后,但玩政治可都是人精。”
“他们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期用什么样的语言怎么影响鼓动慈禧,如何在关键时刻递出致命一击,这些官场斗争的艺术早就被他们练就得炉火纯青。”
“他们有条不紊的准备,就等待着一个机会。”
“在守旧派官僚一步一步展开行动的时候,改良派也开始他们的行动了。”
“康有为一心想要进入权力中心,几番上书要求开设议政机构,任用改良派成员,其目的是架空守旧官员。”
“在罢免礼部六堂官,引入改良派进入军机之后。”
“感觉良好的改良派立即提出开设议政机构,让维新派进入。”
“9月14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了这一建议。”
“这时已经有人陆续向慈器报告了康党乱政,被各种谣言搅得极度敏感的慈禧,听完当场爆发。”
“慈禧当然无比清楚,开设议政机构是康党想要揽权。”
“此时在慈禧眼中,光绪正在步步蚕食自己的权利,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光绪被康党所迷惑,这样下去,清王朝会失人心,将会亡国。”
“慈禧重重的撂下一句话,你要是再坚持,小心你的帝位可就不保了。”
“面对慈禧赤裸裸的威胁,光绪皇帝极受震动。”
康有为:变法的败局已经显露,是我没有考虑全面,以至于到了如今这地步。
随着维新变法的推进,他越来越感受到想要借助光绪这个无权无势的皇帝来推进这场巨大的改革,简直是在白日做梦。
他也是慢慢认识到实权是在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手中,而他们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人,还没有实权,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他们进行变法。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没有好好利用慈禧不反对变法的有利因素,反而走到了慈禧等守旧派的对立面。
他的不成熟以及激进的变法内容,最终激怒了慈禧太后,引来了守旧派的强烈反抗。
他不禁猜测,要是能考虑到顽固派的承受能力,稳切而不激进的话,改革或许会走向另一个结果。
不过现在说这些太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
“第二天光绪发布了一条极为沮丧的密诏,要求杨锐带出去。”
“现在慈禧反对辞退旧官僚,如果变法实行下去,朕位可能不保,希望康有为他们出谋划策。”
“此时京城已经开始疯传,康党预开议政殿,后与帝不相容。”
“新旧势力已经是剑拔弩张,北京城硝烟弥漫。”
“第二天,9月16日,光绪又向康有为发了两份诏书。”
“一个明诏,让他速去上海督办官报,显然这是给慈禧看的。”
“此时康有为自称收到第二个密诏,光绪向他解释了叫他去上海办报的原因,有不得已的苦衷,爱惜身体,将来为朕效力,朕有厚望。”
“收到皇帝密诏的康有为痛哭流涕,并准备开始行动了。”
“康有为等人经过商议,既然圣上帝位不保,有两种方案可以挽回局势。”
“一是求助于日英帝国主义,二是武装政变干掉慈禧太后。”
“这时维新派的目光锁定在了袁世凯,袁世凯曾经驻兵高丽,知道外国事情,和日本人打过交道。”
“也曾加入康有为办的强学会,现在正在天津小站,训练的又是新式陆军,似是一个倾向改革的人。”
“袁世凯与康有为等改良派也有过来往,并盛赞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康有为觉得拥有兵权可以救光绪的,就只有袁世凯一个人了。”
袁世凯:我一个前途大好的有志青年,才不愿意和维新派搅合在一起。
一开始光绪皇帝要任用康有为变法,慈禧太后没有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他秉承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跟维新派接触。
他倒也不是说支持变法,变法不变法的和他也没有关系,只要不侵犯他的利益就行。
可随着光绪和慈禧的矛盾越来越大,他就再也没有和维新派走动了。
毕竟一边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和不懂政治的康有为,一边是深谙政治斗争掌握实权的慈禧。
既然光绪和慈禧闹矛盾,他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选择站队慈禧再正常不过。
“9月16日和17日,在康党的上书要求之下,光绪接见了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还是荣禄的直接下属,光绪言明嘉奖袁世凯训练新军有功。”
“并使袁世凯脱离荣禄,直接对光绪负责。”
“此时似乎光绪还完全不知道康有为武装政变的意图,而康有为、梁启超听到消息,拍案叫绝。”
“天子圣明,袁世凯现在必定是喜而图报,皇上是在给我们暗示,让武装政变继续下去。”
“康有为、梁启超冒险决定一边向英国、日本求救,一边鼓动袁世凯。”
“此时正值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布衣身份来华,伊藤博文是推动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
“而当时的东亚局势是日本和英国结盟对抗俄国,康有为的外交主张一直是连英国和日本来抗衡俄国。”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又是效仿日本,对伊藤博文是极致推崇。”
“早有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之意,光绪也有此意,准备20日召见伊藤博文。”
“听到此消息的保守派觉得时机已经到了,9月18日下午,后党成员上奏慈禧。”
“言明康有为排斥老官僚,培植党羽。”
“现在伊藤博文来京,将要专政权柄。”
“后党官员言明祖宗所传之天下,将要拱手让人,慈禧听完震动。”
“18日,光绪从颐和园回宫。”
“当日下午,慈禧收到奏折,当即决定第二天回宫。”
“就在慈禧决定回宫的当天,康有为的政变也开始了。”
晚晴时期的老百姓听到光绪和康有为要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瞬间一片哗然,纷纷斥责康有为勾结敌人。
伊藤博文是谁,他们老百姓再清楚不过。
完全可以说,伊藤博文就是大清国最大的敌人,是造成大清国屈辱的罪魁祸首。
伊藤博文主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这才使得日本实力大增,发动了侵略中华的甲午战争。
甚至于甲午战败之后,就是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现在让中华遭受巨大耻辱的日本敌人堂而皇之的来到京城,还要被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聘请为改革顾问,一跃成为大清国的座上宾,这让他们老百姓如何能接受。
“康有为拜见了伊藤博文,把光绪和慈禧的分歧说给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没有呼应,康有为明白,只说请伊藤博文设法劝说慈禧变法。”
“那天夜里,本来反对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在康有为的坚持之下,带着必死的决心访问了袁世凯。”
“如果杀荣禄围颐和园,你就是救皇上的第一功臣。”
“袁世凯听完大惊失色,表面说道杀一个荣禄就像杀条狗一样。”
“但是心里盘算自己的枪和火药都在荣禄那里,天津小战掌握的兵力只有7000人,京城数万兵。”
“一边是年轻皇帝和没有实权、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
“另一边是久经政治场,经历权力斗争洗礼的慈禧。”
“袁世凯已经有了答案,但袁世凯并没有明确答应,也没有拒绝。”
“这天晚上,慈禧太后和康有为同时发动。”
“什么都不知道的光绪刚从颐和园回来,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了。”
“9月19日凌晨,谭嗣同见完袁世凯回来。”
“康有为已经知道策反袁世凯失败,大势已去。”
“大家纷纷劝康有为走,加上光绪已命康有为离开北京,康有为决定次日清晨坐火车去天津。”
“9月20日,光绪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之下,借接见了伊藤博文,问了一些变法的问题。”
“袁世凯也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荣禄那里,急急忙忙的去把政变的事情报告给荣禄。”
谭嗣同:我就知道袁世凯不可信,不应该把希望放在袁世凯身上。
他和袁世凯打过交道,隐约可以感受到袁世凯并不是真心推崇变法改革的,而只是客套话而已。
袁世凯给他的感觉,就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并不是一个为了理想愿意为之奋斗的爱国人士。
所以老师让他去策反袁世凯时,他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毕竟守旧派有慈禧撑腰,像袁世凯这种人肯定会选择站在慈禧一边。
可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掌握有兵权的袁世凯是政变成功的唯一希望,他这才冒着必死的决心去策反袁世凯。
可如今看来,果然一切如他所料,袁世凯选择了告密。
“9月21日,政变发动。”
“慈禧说你的维新变法,我本来是答应的。”
“但不料你昏庸糊涂,胆大妄为。”
“你五岁入宫,我辛苦抚养成人,我没有一点对不起你。”
“你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拨弄,像个木偶。”
“随即光绪宣布,国事艰难,自己太劳累,太后做事一直尽善尽美,为了祖宗社稷,恳请太后训政。”
“慈禧训政后,第一道明旨,捉拿康有为。”
“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结束。”
“9月21日,梁启超和谭嗣同进行了最后一次尝试。”
“求助日本和英国,设法营救光绪和康有为未果,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
“9月22日,谭嗣同到日本使馆,梁启超劝说一同逃走。”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开始。”
“并说,我去赴死,而你要继续活下去,现在康有为生死未卜,继续图将来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此时袁世凯的告密到达了慈禧那里,慈禧下旨捉拿谭嗣同,光绪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
“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各朝的皇帝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行为无不深深的动容,内心升起万分敬佩之情。
明明有机会逃走,可却为了变法理想心甘情愿的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令他们内心大受触动。
朱棣:谭嗣同这是想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国人对满清政府的不满啊!
他对谭嗣同深感佩服,这种大无畏的行为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谭嗣同的英勇就义不仅让各朝的统治者为之震撼,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是大为震动。
尤其是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谭嗣同感到敬佩的同时,也明白了变法这条路在中国彻底走不通,唯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华儿女。
“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新政,除去京师大学堂之外,全部废除。”
“整个中华帝国刚刚燃起的希望之光,随即被扑灭,中国人民又一次陷入了集体迷茫。”
“民族危机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在加深,中国到底将要往何处去。”
“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很多解释,因为康有为的政策太过于激进,政治经验不丰富,又太过于狂妄,到处树敌。”
“也因为光绪皇帝太过于年轻,没有权利,当然这些都是原因之一。”
“然而根本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力量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救国尝试的失败。”
“康有为主张民权,本质上主张的并非中国劳动人民的权利,仅仅是部分知识分子的参政权。”
“康有为和广大中国人民是脱节的,羸弱的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只能到处向各种势力妥协,到处卑躬屈膝。”
“和帝党的合作是向封建地主妥协,想引入伊藤博文是向帝国主义妥协。”
“在封建顽固派势力的百般阻挠面前,终究不堪一击。”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大大启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权观念广泛传播,封建皇帝的权威发生了动摇。”
“这也为后来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共和革命之说开始取代变法维新。”
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神情很复杂。
中华民族遭逢大难,他们知识分子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戊戌变法上面。
可如今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让他们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不少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维新派的改革行动急躁冒进,导致大量措施缺乏人手实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改革行动进行的很仓促,维新派没有考虑到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社会大众也需要有接受的过程。
加之当时很多有实权的人还是守旧派,维新派人士有法令出来却缺乏人手去实施。
此时此刻,很多知识分子思考着出国留学,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办法带回来。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