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新需求的出现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第662章 新需求的出现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京城,某个机构内,一些同志正在辛苦工作。

    这个机构是内经部的下属机构,负责国内经济的统计和分析,一来可以掌握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现状,二来验证各项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效果,为政策、措施的调整完善提供数据基础。

    在1960年以前,这个工作是极为缓慢的,经济数据这种东西,如果打电话慢慢念的话,那他们就什么事情都别干了,天天坐在电话机前听别人念数字吧。

    这很不现实,既浪费时间,而且出错的概率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还得是用带宽最大的传输方式:用交通工具把纸质表格逐级上送,各级自行统计各自辖区内的数据,最后送到国家级的机构里汇总。

    到1960年以后,情况有了一些改观,至少在省一级,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存储、处理数据了,别的不说,至少要运送的数据载体,从一本本的纸质材料变成了一盘盘的磁带,一盘磁带可是能装下好多本数据表的。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慢,但是至少数据出错的概率要小很多,计算机的好处在于,一旦数据输入进去,那在处理过程中,这些原始数据出问题的概率就小多了,因为都是计算机自动处理,不是人工誊抄汇总。

    人工誊抄,小数点左移一位或者右移一位,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至于他们慢到什么程度?他们在四季度,还在统计汇总二季度的数据,还别说慢,其实这已经是效率非常高的表现了,要是没有计算机,时间不一定拉更长,但是投入的人力肯定更多,出错的概率也更大。

    好在这个时候的经济数据,比几十年后简单得多,别的不说,项目、分类就少一大截子,要不然,还更慢。

    更重要的是,从省级往上,不再使用人力乘坐交通工具上报的方式了,而是直接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传送。

    省级往下就没办法了,还得人力上送,DJS-60D还是贵了一些,一般的地区级行局还是不见得能用得上这玩意,下面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玩得转这个东西。

    各地区倒是大部分都搞了计算机中心,配备了一些DJS-60D,方便没有计算机的各行局在必要的时候,申请使用计算机,但是对于统计机构来说,这种方式不那么方便,而且也不见得能抢得到机时。

    统计机构的同志,在计算机上紧张的操作着,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计算机他们是有的,而且还委托相关部属院校,写了一些程序,用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一边操作,几个人还在交流。

    “有了这个,统计起来果然快了不少。”

    “是啊,虽然结果做出来之后,还要把类目、名称这些重新匹配回去,但是至少统计分析的过程快了不少,省了不少事儿。”

    部属院校的计算机实力还是有限,很多功能处于堪堪能用的地步,有些功能实现不了,至于易用性和人机界面的友好性,那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由于他们没法把字符数据和数值数据放到一个文件里,所以数据表里全是数值数据,各种分类、名称这些字符数据,全部都是用数字代替,在输出结果之后,还要用另外一个程序,把这些数据读出来,根据不同的数字重新匹配原始的类目、名称等,并且把统计结果数据转换成字符,统一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才能使用。

    而这个文本文件里的数据如果要再次用于统计分析,要么得用中间结果,要么得重新转换,总之就是,数据和结果、应用之间,是割裂的。

    “要是能把数据之间的关系能自动管理起来就好了,现在这个还是有些不方便,需要人工干预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这个,但凡有一点点变化,都要改软件,挺不方便的。”

    “别不知足了,大学那边已经尽力了。至少比以前的好用,省了很多事情。”

    “这倒也是……要我看啊,这些软件最大的问题还是数据通用性不好,能在这几个软件里通用,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前不久外商部拿了我们一些数据过去,因为读不出来,最后没办法,还是用我们的软件打印出来,照着纸质资料重输入了一遍才能用起来。”

    “他们算是运气不错的了,外商部的数据少,种类、数量都很简单,只要不涉及国内数据,他们比我们轻松得多。”

    说到这里,有同志突发奇想:“诶,头儿,你说能不能这样,我们和外商部联合起来做个软件,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外商部应该没这么大需求吧?他们数据少,处理起来轻松。”

    “头儿,有些问题和数据量大不大没关系,比如数据不通用的问题。而且,现在他们数据量小,不等一辈子数据量都小啊。再说了,他们好像和搞计算机的同志关系很好。”

    在这个时候的人看来,“搞计算机”=“搞软件”,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不说是毫无关系吧,至少也是泾渭分明。

    其实就算是几十年后,持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

    实际上找码农修电脑,大概率不如找垃圾佬或者网吧网管来得可靠。

    至于“电脑修得好,单身直到老”,那就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头儿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有点意思。

    “嗯,我回头找部里的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试试,没准儿能行。听说又要配发更好的计算机了,现在这个,好用是好用,总觉得差点儿意思,有点浪费。”

    防工委和十二机部已经联合起来,开始用DJS-61替代各单位的DJS59/60D,风声已经传遍了。

    主要是DJS-61的产量和价格,哪怕1274没有针对它爆产能,实际上也比DJS-60D这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用氪金游戏来做比喻,如果说DJS-60D之前的晶体管计算机,是靠收集碎片拼出一台电脑的话,那DJS-61就恰好反过来,是把一个装备拆开,每一枚碎片都是一台电脑。

    高振东并不知道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已经有人在自动催生出新的需求,他现在正在和搞雷达的同志开小会,就在三分厂的会客室里。

    就是搞战斗机雷达的刘总他们。

    项目早已启动,刘总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完整的前期方案出来,甚至动用计算机对一些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

    好消息:行波管造出来了,效果很好。

    坏消息:天线差点儿意思,表现不佳。

    “高总工,你设计的这个行波管,比起现在我们用的磁控管来说,的确是增益增大不少,而且频率控制精准,我们测试过,作为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功率放大器件,的确是比磁控管强出太多。”

    “能用就好,如此一来,信号源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你们做的是70dB还是40dB?”

    “70dB,40dB增益小了一些。虽然70体积重量都比40的大,但是综合下来还是值得的。”

    高振东想了想:“把你们现在的雷达信号放大系统框图给我看看。”

    刘总不知道高振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起来好像是对70dB不太满意?

    他把方案翻到雷达信号放大系统部分,递给了高振东。

    他们的方案,是把信号产生出来之后,先过功分器,再过均衡和调节器,最后通过增益70dB的行波管进行放大。

    高振东仔细在心里啊算了算,提了意见。

    “暂停70dB的,先搞40dB。”

    这个意见把刘总给整懵了,增益自然是越大越好,你搞个40的肯定干不过70的啊,用两个40连起来的,又会增加系统复杂度,而且总重和体积都比70的大。

    “高总工,40是不是小了点儿?”刘总试探着问道。

    高振东摇了摇头:“用两个,分两级放大!我知道你们在顾虑什么,从体积重量开销和增益收益之间比值来看,两个40的确比一个70差,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信噪比。”

    “信噪比?行波管对于信号和噪音,增益是同样大小的,不会怎么改变信噪比吧?”

    高振东一边在黑板上写公式计算,一边道:“不,我的意见是信号先经过一个40dB的行波管放大,经过功分器、均衡器、调节器的损耗后,再进第二个40dB行波管放大,从公式计算就知道,两者信噪比差距很大。”

    看着高振东在黑板上算完,刘总他们眼睛都直了,这还真不一样。

    “不会吧?高总工,信噪比能差差不多20个dB?!”

    20个dB,这个数据非常惊人。

    高振东笑道:“反直觉吧?哈哈。这和行波管的输出噪声公式有关,你们不熟悉很正常,这东西你们以前没接触过。不信你们自己算算。”

    刘总不信邪,真就自己照着公式算了一遍,的确是差不多这个数。

    “高总,你这神了啊,简简单单把行波管一拆二,就大幅度提高了信噪比参数!”

    对于高振东,刘总一直是很服气的,只是没想到高振东能让他次次都更加服气。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