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蹇义这只老狐狸,又把目光传递到徐钦身上。
徐钦感觉芒刺在背。
娘的,小爷后面没人可退,无法传递下去。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宁王留在京师确非长久之计,有高皇帝的《明皇祖训》在先,藩王留京超过一月,朝野上下就会有非议。”
“加之宁王妃张氏去世近一年,民间习俗应以入土为安,否则,朝野上下同样会有非议。”
“微臣以为尽快确定一个新的封地,翻年之后就让宁王归藩为妥。”
朱棣不耐烦地打断道:
“你说的倒是轻巧,朕就是为藩地发愁的么。”
徐钦深谙朱棣是个急性子,他抱拳躬身道:
“禀陛下,这次咱们不让他天马行空地海选,而是由朝廷直接推出四个封地,让他四选一。”
“哪四个?”朱棣和蹇义几乎是异口同声。
“微臣推荐建宁府,洪都府,荆州府,还有东昌府,让他小范围的四选一。”
徐钦的策略就是赤裸裸亮底牌,别再假惺惺装了。
得罪一次与得罪一辈子,实际就只是狠一次心,动一次手。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找个地方把宁王给圈禁起来。
朱棣和蹇义听罢都点头称是。
这四块地方都很合适。
“朕以为可行,宁王封地之事就这么定了。”
朱棣拍板定案。
“具体事宜由天官代朕找宁王谈,四选一让他确定之后,马上定出具体的迁徙事务,出藩时日等,这些统统交由吏部办理。”
“臣遵旨。”蹇义拱手道。
安排完宁王之后,朱棣舒了口气,眨了眨眼睛道:
“剩下的大事,只剩下兀良哈三卫的安置问题。”
“大宁都司的营州三卫全都撤了,衙门也撤,但对他们如何监管?”
“派谁去可让桀骜不驯的兀良哈,听从咱大明朝安排,保证今后不出事?”
蹇义和徐钦听罢,都是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吱声。
这谁敢保证今后不出纰漏?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
大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大宁都司,是在长城喜峰口以外的塞外草原,属于漠南地区。
那片草原特别肥沃,地域宽广。
它离通辽不远,屏障北平,连接辽东。
这是对抗北元残余势力鞑靼和瓦剌的最前线。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把文武双全的朱权,安排在这里,让其镇守塞外。
想到此朱棣长叹一声道:
“当年太祖高皇帝设立大宁都司,并没有计划向大宁迁居关内百姓,也没有搞屯田,所有北疆一带的给养,都是从南方调运。”
“当时漕运本就不通畅,后来又是海运,又是盐通商,费尽了心思,才勉强维持北疆的消耗。”
“如今天下刚刚经历四年内战,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实在是没有办法再维持。”
“可大宁都司是当年中山王和朕等,千辛万苦才打下来的疆土,如今弃之,朕很不甘心啊!”
朱棣讲的是大实话。
从目前看来,历史上裁撤大宁都司,并且后来全部划给兀良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朱棣毕竟还是犯了错。
把大宁这片草原交与兀良哈部落,企图让其对大明感恩戴德,为大明守卫北疆。
痴心妄想。
兀良哈人非但不感恩,还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因为他们为朱棣打下江山而流血牺牲。
这就是应得的酬劳。
几年之后他们就背叛了大明朝。
为此,朱棣一生五次御驾亲征北疆,从漠南打到漠北。
不光是朱棣,还有他的子孙后代也如此。
“启奏陛下,刚刚臣与少詹事就裁撤大宁都司,安抚兀良哈三卫等诸事,交换了各自看法。”
“少詹事似乎有具体良策,陛下不妨可听听他的想法。”
“哦?”
朱棣闻言一惊,半信半疑道:
“徐卿,你有啥主意但说无妨。”
徐钦镇定片刻,理了理思路拱手道:
“陛下,微臣刚才已经谏言,
我大宁都司衙门不可全撤,原来的二万营州卫和一万多官吏以及家眷,可以撤回关内,在宣府一带扩建卫所,成为屯兵。”
“大宁那片草原交给兀良哈三卫打理,让他们各自的部族在那里永久安居、放牧,作为当初承诺的赏赐。”
“但大宁都司的主权和管辖权,还属于大明王朝。”
“……”
他把刚才讲给蹇义的那一番理论,一股脑儿重复给了朱棣听。
从中很有耐心地详细讲解。
朱棣听得明白,也认为徐钦说得有理。
但他担心的是兀良哈不会同意。
还有像丘福、朱能等靖难新贵,都倾向于把大宁都司全部交给兀良哈人。
就是汉王朱高煦也是这个想法。
经朱棣这么一说,蹇义也是点头称是。
当初皇帝当面是这么承诺的,所有人都是这么理解,‘送’就是赐予。
古代,谁管你什么所有权,永久居住权云云。
徐钦心里明白,要跟这些古人讲这些,他们以为你是在玩文字游戏,到时口服心不服,也很糟糕。
朱棣主要是怕失信于靖难新贵,从而失信于天下人。
尤其是兀良哈三卫。
对于他们,朱棣至今还抱有幻想。
徐钦深谙此理,但不可能把数年之后的结果,说给朱棣听。
这叫未卜先知?
要是妖僧姚广孝说出口的,也许朱棣能信。
可是徐钦则断然不可以。
最聪慧也是凡人,又不是半仙。
说多了,有蛊惑人心之嫌。
“兀良哈三卫想着让自己来统治,那我们就让他们自己选出头领来试一试?”
“塞外草原上的游牧人,从来都是不团结,内耗严重,各部落之间各自为政,谁也不服气谁。”
“让他们三个卫指挥使中自己推举一位,只怕争吵数年都定不下来,还会加剧内斗。”
“最终,他们还会选择由朝廷派出一位都指挥使前去协调,我们的意图就能逐一实现。”
“陛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朱棣听闻眉头微动,沉寂片刻突然大笑,朗声道:
“挑起事端,分化瓦解,彼此牵制,既不用养着大批兵马,但还是保留大宁要塞的主动权,为今后出兵讨伐大漠,留有余地。”
“这个谋略不错,够狠辣。”
难得朱棣如此夸赞,实属帮他解决了一大难题。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徐钦感觉芒刺在背。
娘的,小爷后面没人可退,无法传递下去。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宁王留在京师确非长久之计,有高皇帝的《明皇祖训》在先,藩王留京超过一月,朝野上下就会有非议。”
“加之宁王妃张氏去世近一年,民间习俗应以入土为安,否则,朝野上下同样会有非议。”
“微臣以为尽快确定一个新的封地,翻年之后就让宁王归藩为妥。”
朱棣不耐烦地打断道:
“你说的倒是轻巧,朕就是为藩地发愁的么。”
徐钦深谙朱棣是个急性子,他抱拳躬身道:
“禀陛下,这次咱们不让他天马行空地海选,而是由朝廷直接推出四个封地,让他四选一。”
“哪四个?”朱棣和蹇义几乎是异口同声。
“微臣推荐建宁府,洪都府,荆州府,还有东昌府,让他小范围的四选一。”
徐钦的策略就是赤裸裸亮底牌,别再假惺惺装了。
得罪一次与得罪一辈子,实际就只是狠一次心,动一次手。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找个地方把宁王给圈禁起来。
朱棣和蹇义听罢都点头称是。
这四块地方都很合适。
“朕以为可行,宁王封地之事就这么定了。”
朱棣拍板定案。
“具体事宜由天官代朕找宁王谈,四选一让他确定之后,马上定出具体的迁徙事务,出藩时日等,这些统统交由吏部办理。”
“臣遵旨。”蹇义拱手道。
安排完宁王之后,朱棣舒了口气,眨了眨眼睛道:
“剩下的大事,只剩下兀良哈三卫的安置问题。”
“大宁都司的营州三卫全都撤了,衙门也撤,但对他们如何监管?”
“派谁去可让桀骜不驯的兀良哈,听从咱大明朝安排,保证今后不出事?”
蹇义和徐钦听罢,都是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吱声。
这谁敢保证今后不出纰漏?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
大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大宁都司,是在长城喜峰口以外的塞外草原,属于漠南地区。
那片草原特别肥沃,地域宽广。
它离通辽不远,屏障北平,连接辽东。
这是对抗北元残余势力鞑靼和瓦剌的最前线。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把文武双全的朱权,安排在这里,让其镇守塞外。
想到此朱棣长叹一声道:
“当年太祖高皇帝设立大宁都司,并没有计划向大宁迁居关内百姓,也没有搞屯田,所有北疆一带的给养,都是从南方调运。”
“当时漕运本就不通畅,后来又是海运,又是盐通商,费尽了心思,才勉强维持北疆的消耗。”
“如今天下刚刚经历四年内战,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实在是没有办法再维持。”
“可大宁都司是当年中山王和朕等,千辛万苦才打下来的疆土,如今弃之,朕很不甘心啊!”
朱棣讲的是大实话。
从目前看来,历史上裁撤大宁都司,并且后来全部划给兀良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朱棣毕竟还是犯了错。
把大宁这片草原交与兀良哈部落,企图让其对大明感恩戴德,为大明守卫北疆。
痴心妄想。
兀良哈人非但不感恩,还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因为他们为朱棣打下江山而流血牺牲。
这就是应得的酬劳。
几年之后他们就背叛了大明朝。
为此,朱棣一生五次御驾亲征北疆,从漠南打到漠北。
不光是朱棣,还有他的子孙后代也如此。
“启奏陛下,刚刚臣与少詹事就裁撤大宁都司,安抚兀良哈三卫等诸事,交换了各自看法。”
“少詹事似乎有具体良策,陛下不妨可听听他的想法。”
“哦?”
朱棣闻言一惊,半信半疑道:
“徐卿,你有啥主意但说无妨。”
徐钦镇定片刻,理了理思路拱手道:
“陛下,微臣刚才已经谏言,
我大宁都司衙门不可全撤,原来的二万营州卫和一万多官吏以及家眷,可以撤回关内,在宣府一带扩建卫所,成为屯兵。”
“大宁那片草原交给兀良哈三卫打理,让他们各自的部族在那里永久安居、放牧,作为当初承诺的赏赐。”
“但大宁都司的主权和管辖权,还属于大明王朝。”
“……”
他把刚才讲给蹇义的那一番理论,一股脑儿重复给了朱棣听。
从中很有耐心地详细讲解。
朱棣听得明白,也认为徐钦说得有理。
但他担心的是兀良哈不会同意。
还有像丘福、朱能等靖难新贵,都倾向于把大宁都司全部交给兀良哈人。
就是汉王朱高煦也是这个想法。
经朱棣这么一说,蹇义也是点头称是。
当初皇帝当面是这么承诺的,所有人都是这么理解,‘送’就是赐予。
古代,谁管你什么所有权,永久居住权云云。
徐钦心里明白,要跟这些古人讲这些,他们以为你是在玩文字游戏,到时口服心不服,也很糟糕。
朱棣主要是怕失信于靖难新贵,从而失信于天下人。
尤其是兀良哈三卫。
对于他们,朱棣至今还抱有幻想。
徐钦深谙此理,但不可能把数年之后的结果,说给朱棣听。
这叫未卜先知?
要是妖僧姚广孝说出口的,也许朱棣能信。
可是徐钦则断然不可以。
最聪慧也是凡人,又不是半仙。
说多了,有蛊惑人心之嫌。
“兀良哈三卫想着让自己来统治,那我们就让他们自己选出头领来试一试?”
“塞外草原上的游牧人,从来都是不团结,内耗严重,各部落之间各自为政,谁也不服气谁。”
“让他们三个卫指挥使中自己推举一位,只怕争吵数年都定不下来,还会加剧内斗。”
“最终,他们还会选择由朝廷派出一位都指挥使前去协调,我们的意图就能逐一实现。”
“陛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朱棣听闻眉头微动,沉寂片刻突然大笑,朗声道:
“挑起事端,分化瓦解,彼此牵制,既不用养着大批兵马,但还是保留大宁要塞的主动权,为今后出兵讨伐大漠,留有余地。”
“这个谋略不错,够狠辣。”
难得朱棣如此夸赞,实属帮他解决了一大难题。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