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乾隆:朕六十有余,对一个草原来的遗孀实在提不起兴致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清话事人273 乾隆:朕六十有余,对一个草原来的遗孀实在提不起兴致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四九城,皇城根,向来盛产民间评论家。

    主要是吃的饱,闲的慌。

    最近的头条议题自然是发生在安徽的黄石矶之战。

    裕泰茶馆里,

    理藩院当差的正红旗人,那三爷一脸神秘:

    “抚远大将军那是何等人物?除了已故的傅大学士,他就是咱旗人的第一战神。近20年的每一次战争,他老人家是一次没落下,打满全场。”

    众人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这一败,里头大有文章!”

    “哦?”众人伸长了脖子。

    就连周围桌子的茶客,也不由自主地凑了过来。

    ……

    那三爷端起茶碗轻轻吹开漂浮在表面的几片茶叶,呲溜一口。

    呸,吐掉嘴里的茶叶。

    身子往前倾,故意压低了声音:

    “这是诈败!”

    “啊?”

    见众人震惊、好奇的表情,那三爷心里痛快无比。

    今日装到了!

    于是严肃的咳嗽两声,开始卖弄在理藩院当差时偷听上官讲的那些话。

    “抚远大将军已然位极人臣。刚平定白莲,再平定江南,那他这功劳怎么赏?这不是让皇上难堪吗?”

    众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原来抚远大将军这是为了避嫌,故意打败仗。

    由于铁杆庄稼,京城旗人的识字率很高。

    不会射箭未必被人鄙视,没读过书可是要被耻笑的。功高震主的例子书里还少吗?

    合理,很合理!

    那三爷得意的往后一靠,翘起二郎腿。

    等众人议论了一会,他才继续下场,奠定自己的“旗人评论专家”地位。

    “黄石矶之战看似大败,死了几万兵丁,可实际上还是朝廷胜了。”

    这一句过分扭曲逻辑。

    整个茶馆的人,都直勾勾的瞧向他。

    ……

    高光时刻呀!

    今日又装到了!

    那三爷嘿嘿一笑,展开折扇,诸葛附体:

    “兵部衙门口的朋友偷偷告诉我。死的全是新招募的绿营兵,是汉人!”

    茶馆多是旗人,

    立马点头,表示认可这个说法。

    死了绿营兵不算损兵折将,只能算是损失银子。

    有人问道:

    “那咱旗人呢?”

    “正宗的满洲旗人仅折损了3个。咱大清等于没有损失。而伪吴王却损失了一座城、一员悍将、上千精锐,还有数不清的火药铅弹。”

    “诸位都是知兵的,这火铳火炮制造费时费工,可不是地里能种出来的。伪吴王亏惨喽!”

    众人欢呼雀跃,直呼痛快。

    赢了,又赢了!

    抚远大将军英明,皇上圣明!

    “听说土尔扈特马队也到了南方?”

    那三爷抹了抹光洁锃亮的大脑门,矜持的笑了。

    旁边的捧哏,立马就位:

    “那爷可是在理藩院当差。可着四九城,谁还能比他更了解外藩事务?”

    ……

    理藩院,掌蒙古事。

    蒙部的会盟、户丁、司法、卡伦,教义,都归这个衙门管。蒙古各部汗王入京,食宿出行也是理藩院安排的。

    那三爷开口了:

    “土尔扈特的渥巴锡大汗不幸英年早逝。这次入京的是其子,10岁的策凌那木扎勒,还有其遗妻哈屯。”

    “皇上在圆明园设宴召见母子二人,恩宠有加,土尔扈特岂有不助剿之理?于是三部各出兵2000,助力剿贼。”

    有人不解,

    追问为何要各自分兵?土尔扈特内部还分彼此吗?

    那三爷警惕的躲过了这個敏感话题,他在理藩院待久了,知道哪些是不能碰的滑滑梯。

    幸好,有个不着调的茶客及时把话题带偏了。

    “听说那哈屯,年轻健美,一身好骑术?”

    那三爷点点头,这是实情。

    这位茶客来了精神,说道:

    “依我看,皇上他老人家就应该纳了哈屯,如此不就多了数万精锐骑兵吗?”

    噗,许多人忍俊不禁,喷了茶水。

    那三爷捂着额头,半天没缓过来。

    不过,他细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事还真有可能。

    孤儿寡母的入京,痛快的发兵。保不齐就是皇上他老人家龙马精神,发了威!

    ……

    再看众人,个个挤眉弄眼,表情贱兮兮。

    这种话题好!

    聊其他话题一言不合就吵起来,脸红脖子粗,影响友情。这种话题大家都能参与,而且没有矛盾。

    茶馆嘛,素来是藏污纳垢之地,没毛病。

    最终,

    还是有人小心翼翼的提起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

    “诸位听说了吗?前两江总督李侍尧在刑部大狱待着。三法司审了好几场,就没个结果。”

    “您是想说,他和伪吴王有些亲戚关系?”

    “嘘。”

    众人缩缩脑袋,知道不能说太过火。

    但越是危险的话题就越有含金量。

    京城里头,九成的旗人都知道这个谣言。甭管真假,大家先过个嘴瘾热闹热闹。

    以至于紫禁城内的乾隆都听说了这个谣言。

    ……

    这个谣言的源头,是来自江北。

    在李郁的授意下,情报署开始向江北渗透活动并传播了数条谣言。这仅是其中一条而已。

    但是能够跨越山东、直隶,直接传播到京城,却和情报署无关。乃是前江宁将军崇道的心腹们帮着在京城传播的。

    目的是为主子脱困。

    逻辑很清晰,

    李、崇2人矛盾形同水火,如果把李侍尧冤死了,崇道就自然没事了。

    所以谣言才会如此肆虐。

    像李、崇这类的封疆,即使在刑部大狱里也是待遇超高的。住的是单间,有家具,有干净被褥,有阳光照射,一日三餐可点菜。

    狱卒们点头哈腰,哪儿敢大声说话。

    像这种级别的犯人,即使明天送上断头台,今天也要小心伺候着。

    原因很简单,

    他的子孙还在,门生故吏还在,人死余威在。捏死你个小小狱卒,不费吹灰之力。

    ……

    狱卒端着两份一模一样的饭菜,弯着腰进来了。

    “二位大人,请用晚餐。”

    “伺候不周到的,还请包涵。”

    李、崇二人的单间都没有上锁,一推就出来。

    俩人打了个照面,不忘互相攻击一下。

    “哼,贰臣之孙,汉奸后人。”

    “八旗耻辱。”

    年轻的狱卒不敢抬头,生怕被迁怒。夹着尾巴溜出大狱,把最外面一层锁小心的锁上。

    同伴问道:

    “咋?又挨骂了?”

    “今天倒没有。饭菜一模一样,就连那熏鸡都是一样重量。”

    前两日,李侍尧的那份鱼略小一圈。

    他当场就砸了饭菜,赏了狱卒两耳光。

    狱卒还只能讪笑着,打扫干净后换了一份新的。

    ……

    同伴稍微年长,叹了一口气,安慰道:

    “拿着。”

    年轻狱卒袖子一沉,左右环视无人,小声问道:

    “这么多?”

    “拿着吧,两位大人的家眷送来的。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都拿了,我们跟着喝点汤。放心吧。”

    看在沉甸甸的银子份上,瞬间不委屈了。

    得,就当是伺候亲爹了。

    人生就是这样,思路一转换,豁然开朗!

    ……

    而江南的各县衙门口,都在同时上演一幕“父慈子孝”剧。

    东山青年文官学校面试合格的那些人,在约定的日期早早赶到所属地县衙报名交费。

    却看到告示上,入学条件增加了一条:

    “3代血亲中,凡有在吴王麾下从军者,优先入学!”

    “军爷,这是什么意思?”

    一名身穿李家军军服,左侧挂佩剑,右侧悬手铳的队长,面无表情的解答:

    “字面意思。”

    “报名合格的人太多了,谁不想当文官?哪儿有那么多衙门安置?所以加一条入学门槛,优先挑选对王爷忠诚之人。”

    围观的人进退两难。

    怀里揣着30两银子,感觉滚烫。

    队长站在台阶上望着这群走又不想走,报名又不想报名的人,说道:

    “王爷仁德,无需层层科举,低门槛招士。从苏州到杭州,从江宁到徽州,衙门口的椅子八成都空着。如今是靠着一帮旧胥吏撑起秩序。”

    “第一届学生只要顺利毕业,立马补缺。越往后,这门槛就越高。”

    “到时候,一年300两学费打破头都挤不进来,从军也没用。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

    “我,报名从军。”

    一个30岁左右的汉子冲到面前,还拉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额头全是汗水。

    队长露出了笑容:

    “进去吧。”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后面就好办了,十几对父子跟着往前挤。局面总算打开了。

    一下子戳到了江南百姓的软肋——当官!

    为了子女入仕,银子可以舍,命也可以舍!

    隔壁街茶楼二楼,

    站在窗口的宣传署长贾笑真松了一口气,总算不负王爷!

    王爷组建第4军团,要求兵源本土化,全部来自江南民间,还要自愿。

    这个要求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是在捆绑了东山青年文官学校的入学门槛后,就一点都不难了。

    有许多人私下劝谏过,觉得此举代价太高。

    只要打的下江山,还怕没人来做官?简直比太阳西边出来还可笑。

    至于说江南人不愿从军,那就算了。

    这片土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换块区域募兵旗一竖,银箱打开,兵员要多少有多少。

    ………

    李家军内部没人理解李郁的真实想法。

    他如此大费周折,目的是为了提炼出一块基本盘。

    唐朝以来,江苏(北部除外)都是大一统王朝最理想的地盘。

    民心顺,土地平、钱粮多、天灾少,商业繁荣。能够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粮食、士子。

    任何一个帝王都会牢牢的攥在手里,把“王化”秩序长期的推行下去。

    假如把帝王比喻成牧民,各省比喻成圈内的牛。

    苏牛,就是圈内最优质奶牛!

    没有之一!

    为此,牧民不惜任何手段也要让这头牛顺服。

    如果沾染了牦牛性子就不好控了,牛圈拦不住,牧民的鞭子更拦不住。

    ……

    而李郁,希望从这片土地再加上杭嘉湖平原的原住民中提纯出一批基本盘。

    将来执行他治理帝国的腹中策略。

    不出意外的话,第4军团很多人会战死,他们的血就是儿子兄弟们的血税。

    流过血的忠诚,才有价值。

    和科举出来的那帮人不一样。

    至于范族长所提出的,才识学浅,不通儒学,不懂治国等等理由更站不住脚。

    世上只有科研领域,需要真正的聪明人,天才。

    其他领域设置门槛仅仅是为了筛选。

    并不是说,坐上那把椅子后的工作很难。相反,或许很简单。

    这就是一个障眼法!

    在李郁面前,是不存在的。

    故而乾纲独断,执意推行。

    ……

    光靠文官学校入学名额绑定,是组建不起一个军团的。

    李郁又祭出了第二步:“酒水统购统销”。

    明面是控制酒业挣钱,实则是为了兵员。

    这一措施比较有争议,在经济大臣范京的支持下强力推动。

    “即日起,对所有酒水(包含白酒、黄酒、米酒等)实行统购统销,售价每斤10文以下之散酒不在其列。”

    “原私酿酒商可携带自家产品至衙门报道。若品质合格,日后可限量生产,官府统一收购。不得私自售卖。”

    “11月起,凡无衙门核准私自酿造售卖酒水者,处以抄没家产之处罚。”

    “举报者可获得其3成家产。”

    绍兴府,

    一位酿酒商听的浑身冰冷,哆嗦着挤出人群。

    回到家望着满屋子的酒坛,还有糯米、小麦嚎啕大哭。

    “完了,我王家3代人的辛苦,毁于一旦。”

    妻子劝道:

    “你去衙门口打听看看。他不是说统购统销吗?”

    “都是骗人的鬼话。”

    ……

    见丈夫不听劝,内敛坚韧的妻子一咬牙雇了辆驴车带着2坛花雕酒去了县衙。

    县衙门口的牌子换了。

    里面的老爷服装发型换了,长辫子没了。穿一身有些窄的蓝色两截服装,戴着一顶不伦不类的帽子。

    乍一看,像和尚。

    再细看,原来是老爷。

    她说明来意后,倒是没有被刁难。

    老爷唤来了一位掌柜模样的汉子对应此事。

    汉子先是打量了一下,然后才问道:

    “这是你家自己酿的酒?”

    “是啊,我夫家3代酿酒,祖传的手艺,我家的花雕酒用料实在,工艺独特,醇厚绵长,您尝尝?”

    男子取来长勺,尝了一口,点头:

    “一年酿多少斤?售价几何?”

    “3000斤左右。供给酒楼还有二道贩子,一斤25文到35文不等,看年景。”

    ……

    男子点点头,认可了这个叙述。

    “酒水统购统销令知道了吧?”

    “奴家知道。”

    “一年4000斤花雕酒生产配额,县衙按照26文一斤的价格全部收购。运输由你家负责,送至东门内的县仓,货到付银。可以接受吗?”

    按照江南地区丰年的米价,这户人家酿酒的毛利润大致在4成左右,可带来40两左右的净利润。

    “可以可以,太可以了。”

    “回去让你当家的过来,签字画押,合同先签一年。”

    ……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清话事人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清话事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话事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