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章 无一不是相(18)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落难情缘9042章 无一不是相(18)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给迦叶尊者。

    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这个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样的花?

    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

    注意啊!这些公案我可没有说答案啊!不要说我为你们作了结论,那我是会去法院告你的。可是你们诸位要去找答案。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舍利弗挨了天女的训,就转了个话题,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有多久了。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这是禅宗式的答案。

    耆年是年高德劭的人,就是老前辈之意。

    我们要知道,舍利弗虽然皈依佛,他年纪比佛大,佛三十二岁出世弘法时,舍利弗已五六十岁了。

    他早就出家在外面当人家的老师了,在印度称沙门,是对离家修道者的通称。

    佛教出家称弟子,本来不混用的,但是后来翻译成中文却不分了。

    舍利弗皈依佛之后,就带了自己的弟子一起过来。迦叶尊者、目连尊者也是同样情形。

    这些在经典上少有提及,但是在律宗部分就有详载。

    天女在此尊称舍利弗为前辈,舍利弗问她在这边多久了,她回答说,同您老前辈得道的年龄是一样的。

    舍利弗究竟解脱了没有?在本经看起来还是个问题。

    天女答得很巧妙,您得道有多久了,我就在这儿有多久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舍利弗就再问,那么天女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吧!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天女又刮他一次胡子,请问前辈得道也很久了吧?

    舍利弗默然不答。

    舍利弗没办法接下去了。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天女就差点没把舍利弗连眉毛都剃了,问舍利弗,前辈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说话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这句话说明舍利弗只是在“理”上解脱,而“事”上的解脱,至少在当时还没有做到。

    为什么这么讲?

    这从经典上很难看出来,研究戒律才知道,舍利弗虽然得道了,晚年身体很不好,这就成问题了。

    中国研究佛学的人不大管经典,而钻研戒律,因为这上面很实际。

    舍利弗的答话是说,得了道的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话可讲,佛说“不可说”,所以他没话讲。

    这“不知所云”成语也是源出自《维摩诘经》,又是鸠摩罗什法师所创作的中国佛教文学的名句,现在成了骂人的话,指人说话没有中心,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天女的回应刚刚和舍利弗的观念相反。

    不说话就解脱了吗?

    说话同样是解脱啊!再进一步,说与不说都是解脱,为什么落入一边去了?

    落入一边的人,在禅宗祖师来讲是“担板汉”,背了块板走路,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

    舍利弗的答话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马上被天女抓个正着。

    “言语”就是“文字”,心中的念头经过嘴巴表现出来就是言语,其实和思想是一个东西,如果用文学表现出来,就叫做文字。

    所以者何?

    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天女自问自答,真得解脱了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明心见性得道了,心在哪里?

    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所在,也无所不在。

    同样的,文字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比如为一封信,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写成白纸黑字了,这文字是你吗?

    不是你,那是文字,同你不相干。

    你说不相干,我读了你的信,你的感情你的思想就在纸上,不能说没有你。

    但是文字与你当下即空,信写完了,虽然有文字痕迹,你的念已空了,是不是?

    所以,舍利弗,你不要落入一边,认为说话就错了。

    说话就是解脱,言语本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句话说了当下就没有了,不要你去空它的。

    你要去空它,就是妄想了。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什么理由?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当下本是解脱的,你想做功夫求解脱,就着相了,就不算解脱。

    上面这一段讲解脱,非常重要,是一切精要所在,自己用功不论修密宗还是显教,你记住,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出家的同学们要更加注意了,佛涅盘后,佛弟子以戒为师。

    戒有好几种,例如弟子、弟子尼戒是规规矩矩的,称为“别解脱戒”。

    那么中国佛教用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又有什么差别?

    这是佛的弟子们后来分了宗派,各个对戒律的不同见解。

    当代的律宗,确定了中国的弟子弟子尼戒是依四分律。至于菩萨戒,中国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在西藏的菩萨戒,是依《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传承为本。

    这些学问研究起来很大,但是所有弟子戒的第一条是戒淫,菩萨戒第一条戒杀,中间差别意义大得很。

    大家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中国为了请他来,灭了两个国家,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

    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时,已三十二岁,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前秦亡了,姚兴立了后秦。

    当时曾有西域一位大阿罗汉,对鸠摩罗什法师的妈妈预言,鸠摩罗什法师有佛的相好,如果到三十六岁仍不婚,可即生成佛,若结了婚,也是佛门龙相。

    姚兴迎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就有了那种希特勒式的优生学想法,非要他留个种子下来不可,就硬派了十二个宫女陪侍他。

    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有没有成婚,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跟着他的和尚,有些也想有样学样,被鸠摩罗什法师看在眼里。

    一日,鸠摩罗什法师就请所有的和尚来吃面,但是面碗里盛的是针,没人敢吃,只有法师把碗端起来把针吃下去了。

    他显示要有这样的本事,才可以另当别论。这是有名的“罗什吞针”故事。

    天女讲,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舍利弗觉得诧异,就问:难到修行不用离开淫、怒、痴也可以得道解脱吗?

    换句话说,不用出家也能成佛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这里很严重了,尤其年轻人,千万不要曲解经典原意!不要拿这句话作招牌就去放肆,你没有吞针的本事的。

    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业习种性,贪嗔痴你们都了解,慢是我慢。

    现在都讲人要有自尊心,这是漂亮的名词,实际上就是我慢。

    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有我慢的,“螳臂挡车”讲的就是。自尊心的反面是自卑感,但是天下没有人有真正的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傲慢的反面心理。

    你们懂这个心理吗?因为很傲慢,格老子,我还怕你吗?暂时让让你罢了。

    看起来内向的人都是傲慢的,都有自卑感的。

    有自卑感的人都是很傲慢的,这逻辑就是这样。

    脾气大的人往往自卑感重,特别怕被人*****气就如此。

    我慢是众生的通病,我疑也是众生的通病。

    如果没有我疑的习气,一读《维摩诘经》就成佛了。

    凭“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这一句就成佛了。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落难情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落难情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落难情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落难情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