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正旦。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朝中大臣期望中的‘还政’诏书,并没有如期而至,反倒是观政制度的诏书颁行天下。
天圣二年进士科及第的举子,不再直接授官,而是由流内铨进行差注,将新科进士分配到各个岗位进行观政。
毫无疑问,观政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宋朝固有的体制。
并且,观政制度从提出到推行的速度,也远超旁人的想象。
按照过往的标准,一项新的制度如果要施行,不讨论个一两年的时间,是无法通过的。
然而,对于这种低效的行为,李杰确实有无法忍受。
大宋如今最需要的便是降本增效!
冗官,已然初现端倪。
如果继续保留某些潜规则,行政效率只会越来越低。
吕府。
参加完宫中的晚宴,吕夷简满怀心事的回到了府中。
突然颁布进士观政的事,无疑让他很是气馁。
但,还是那句话。
面对如此强势的官家,他又能如何?
难道直接辞官吗?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只得服从。
时至今日,吕夷简愈发的摸不透官家的心思了。
官家为何要如此迫切的让进士观政?
在他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
或者说,根本没必要那么着急。
进士是否需要观政,而今朝野内外并没有形成共识。
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
官家难道就不怕让天下士子寒心吗?
其实,也不怪吕夷简无法理解,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在李杰看来,士大夫并不是国民统治的基础,虽然政令最终需要士大夫执行。
但王朝延续的关键却不是士大夫,而是民,真正的民。
不是士大夫口中的‘民’。
士大夫口中的民,指的并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自身。
因此,李杰虽然在意士大夫阶层,但在意的程度,也就那么一回事。
不仅如此,李杰直接推行进士观政,也是为了进行一次实验。
他倒要看看潜伏在流脓之下的牛鬼蛇神。
最好的情况,莫过于这些牛鬼蛇神主动跳出来。
主席曾经说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部稳定,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如果内部不稳,纵使国力再怎么强盛,最终也难逃衰亡的命运。
正月初五。
省试知举官的名单正式出炉,以翰林学士鲁宗道权知贡举,知制诰宋绶、陈尧左,祠部郎中章得象同知贡举。
此份名单一出,嗅觉敏锐的人顿时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早在真宗在位期间,鲁宗道便主张科举兼采策论,直到现在,鲁宗道依然是如此认为。
官家点名由鲁宗道担任贡举官,显而易见,寇准一直宣扬的改制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事实。
哪怕朝廷没有明确新的取士标准,但毫无疑问,改革的小火苗已经烧了起来。
内东门小殿。
在名单公布之后,李杰依照既往惯例,召见了贡举官。
这几个人当中,鲁宗道曾经给李杰讲过课,宋绶和陈尧左如今正在为真宗修史。
严格来说,他们三个担任贡举官是合情合理的。
唯独章得象的任命,倒是有待商榷。
首先,章得象并不是高级文臣,既没有馆阁加身,也没有高级文臣的加衔。
他只是三司度支判官而已。
不过,谁让是李杰亲自点了他的名,即便章得象资历不够,只要有天子钦点,也是合乎流程的。
“天禧年间,鲁学士曾言,进士试诗赋,不近治道。”
“朕,深以为然。”
“唐之制,专一辞赋取士,故天下之士,尽皆奔走于声病对偶之间,此乃于国无益也!”
“故,朕以为科举当以策论为先,然,今天下之士,沉溺于浮艳声病之文,便有更易,亦需徐徐图之。”
“陛下圣明!”
鲁宗道闻言当即躬身高呼,附和道。
“国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公,为求工整,往往剽剥故事,极尽凋刻,已失辞赋之本意也!”
“如杨亿,刘筠,其学固博,然为求工整对仗,其文难免流于俗也。”
“而韩愈之文,却鲜有人知。”
“臣以为,科举当先试之策论,使辞文言古今之之乱,简其程式,使得以问其大义,不必专于记诵。”
这边,鲁宗道的发言刚刚结束,宋绶立马跟着讲述道。
“臣以为,读书不可失其博,亦不能失其专。”
显然,宋绶对偏重策论是有意见的。
他认为,专且博,才是文人士大夫该有的样子。
应制诗,看似被严格限制在某些条条框框之内,但若是想要写出新意,考生必须博观泛览。
如果失其博,便是天资横溢之辈,也难以写出令人拍桉叫绝的应制诗。
柳三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单论辞赋,柳三变之文,怕是能够比肩前朝巨匠。
毕竟,柳三变之词,开一派之先河。
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
市井中传唱度再高,柳三变的词也不符合应制诗的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说柳永做不出应制诗,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另一边,听到宋绶似乎意有所指,鲁宗道顿时反驳道。
“不观史,不习经,无诸子之读,举子又如何品评古今之兴乱?”
“唯有尊经书,仰(仗)史学,方能论其正也!”
鲁宗道的论点并没有错,如果举子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又如何能够引经据典,写出令人信服的策论?
“鲁学士之言,切合时弊,臣以为,当先策论,而后诗赋。”
就在这时,章得象也跳了出来,直接声援了鲁宗道的观点。
不过,与其说是赞同鲁宗道,不如说是附和李杰。
毕竟,重策论是李杰率先提出来的。
官家既然都这么说了,今年的科举考试,当然改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当然,循序渐进也是有必要的。
转变若是太快,难免让士子们无所适从,况且,距离上一次贡举已经过去了五年之久。
天子士子苦等五年,才迎来贡举,如果考试标准变得太快,难免会挫伤举子的积极性。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朝中大臣期望中的‘还政’诏书,并没有如期而至,反倒是观政制度的诏书颁行天下。
天圣二年进士科及第的举子,不再直接授官,而是由流内铨进行差注,将新科进士分配到各个岗位进行观政。
毫无疑问,观政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宋朝固有的体制。
并且,观政制度从提出到推行的速度,也远超旁人的想象。
按照过往的标准,一项新的制度如果要施行,不讨论个一两年的时间,是无法通过的。
然而,对于这种低效的行为,李杰确实有无法忍受。
大宋如今最需要的便是降本增效!
冗官,已然初现端倪。
如果继续保留某些潜规则,行政效率只会越来越低。
吕府。
参加完宫中的晚宴,吕夷简满怀心事的回到了府中。
突然颁布进士观政的事,无疑让他很是气馁。
但,还是那句话。
面对如此强势的官家,他又能如何?
难道直接辞官吗?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只得服从。
时至今日,吕夷简愈发的摸不透官家的心思了。
官家为何要如此迫切的让进士观政?
在他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
或者说,根本没必要那么着急。
进士是否需要观政,而今朝野内外并没有形成共识。
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
官家难道就不怕让天下士子寒心吗?
其实,也不怪吕夷简无法理解,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在李杰看来,士大夫并不是国民统治的基础,虽然政令最终需要士大夫执行。
但王朝延续的关键却不是士大夫,而是民,真正的民。
不是士大夫口中的‘民’。
士大夫口中的民,指的并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自身。
因此,李杰虽然在意士大夫阶层,但在意的程度,也就那么一回事。
不仅如此,李杰直接推行进士观政,也是为了进行一次实验。
他倒要看看潜伏在流脓之下的牛鬼蛇神。
最好的情况,莫过于这些牛鬼蛇神主动跳出来。
主席曾经说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部稳定,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如果内部不稳,纵使国力再怎么强盛,最终也难逃衰亡的命运。
正月初五。
省试知举官的名单正式出炉,以翰林学士鲁宗道权知贡举,知制诰宋绶、陈尧左,祠部郎中章得象同知贡举。
此份名单一出,嗅觉敏锐的人顿时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早在真宗在位期间,鲁宗道便主张科举兼采策论,直到现在,鲁宗道依然是如此认为。
官家点名由鲁宗道担任贡举官,显而易见,寇准一直宣扬的改制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事实。
哪怕朝廷没有明确新的取士标准,但毫无疑问,改革的小火苗已经烧了起来。
内东门小殿。
在名单公布之后,李杰依照既往惯例,召见了贡举官。
这几个人当中,鲁宗道曾经给李杰讲过课,宋绶和陈尧左如今正在为真宗修史。
严格来说,他们三个担任贡举官是合情合理的。
唯独章得象的任命,倒是有待商榷。
首先,章得象并不是高级文臣,既没有馆阁加身,也没有高级文臣的加衔。
他只是三司度支判官而已。
不过,谁让是李杰亲自点了他的名,即便章得象资历不够,只要有天子钦点,也是合乎流程的。
“天禧年间,鲁学士曾言,进士试诗赋,不近治道。”
“朕,深以为然。”
“唐之制,专一辞赋取士,故天下之士,尽皆奔走于声病对偶之间,此乃于国无益也!”
“故,朕以为科举当以策论为先,然,今天下之士,沉溺于浮艳声病之文,便有更易,亦需徐徐图之。”
“陛下圣明!”
鲁宗道闻言当即躬身高呼,附和道。
“国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公,为求工整,往往剽剥故事,极尽凋刻,已失辞赋之本意也!”
“如杨亿,刘筠,其学固博,然为求工整对仗,其文难免流于俗也。”
“而韩愈之文,却鲜有人知。”
“臣以为,科举当先试之策论,使辞文言古今之之乱,简其程式,使得以问其大义,不必专于记诵。”
这边,鲁宗道的发言刚刚结束,宋绶立马跟着讲述道。
“臣以为,读书不可失其博,亦不能失其专。”
显然,宋绶对偏重策论是有意见的。
他认为,专且博,才是文人士大夫该有的样子。
应制诗,看似被严格限制在某些条条框框之内,但若是想要写出新意,考生必须博观泛览。
如果失其博,便是天资横溢之辈,也难以写出令人拍桉叫绝的应制诗。
柳三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单论辞赋,柳三变之文,怕是能够比肩前朝巨匠。
毕竟,柳三变之词,开一派之先河。
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
市井中传唱度再高,柳三变的词也不符合应制诗的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说柳永做不出应制诗,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另一边,听到宋绶似乎意有所指,鲁宗道顿时反驳道。
“不观史,不习经,无诸子之读,举子又如何品评古今之兴乱?”
“唯有尊经书,仰(仗)史学,方能论其正也!”
鲁宗道的论点并没有错,如果举子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又如何能够引经据典,写出令人信服的策论?
“鲁学士之言,切合时弊,臣以为,当先策论,而后诗赋。”
就在这时,章得象也跳了出来,直接声援了鲁宗道的观点。
不过,与其说是赞同鲁宗道,不如说是附和李杰。
毕竟,重策论是李杰率先提出来的。
官家既然都这么说了,今年的科举考试,当然改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当然,循序渐进也是有必要的。
转变若是太快,难免让士子们无所适从,况且,距离上一次贡举已经过去了五年之久。
天子士子苦等五年,才迎来贡举,如果考试标准变得太快,难免会挫伤举子的积极性。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