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多派点人手,务必确保蔡卿的安全。”
李杰对蔡齐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救他一命,完全是因为他的谏言,间接导致了刘美去世。
刘美一死,禁军的掌控权虽然没有落到他的手上,但总比刘美掌控要来得好。
“臣记下了。”
“去忙吧。”
李杰大手一挥,直接调走了张茂则。
身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当然不会只培养张茂则一个人,前不久,他从入内高班里又挑了一名小内侍。
这边,张茂则刚退出内殿,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内侍就走了进来。
刘茂勤进门后,先是瞄了一眼官家,眼看官家正在看札子,于是便轻手轻脚的走到御台边,默默地等待着。
片刻后,眼瞅着漏刻快到未时了,刘茂勤低声提醒道。
“官家,快到未时了。”
李杰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札子。
“更衣。”
北宋服丧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宫外以日易月,而宫内仍然需要服丧满期,即二十七个月。
因此,李杰现在于宫内仍然需要着丧服。
相比于常服,丧服穿戴的东西要多一些,并且有特定的样式,布斜巾、布冠、首绖(服孝的麻带)、大袖、竹杖等等,一共十二件。
简而言之,丧服的配饰配件多,穿起来很麻烦,所以,李杰在福宁殿时,一般是不穿的。
唯有出行才会去穿。
待会他要去承明殿议事,承明殿位于宫城的北边,仍属内朝,所以,他还是要穿丧服过去。
(PS:如果是去外朝的话,是不用穿丧服的)
今天议事的主题是——救灾。
苏、湖、秀三州乃是南方的重要产粮地区,仅仅只是依靠常平仓调度,是无法彻底解决灾情的。
三州已经闹了小半年的灾,刘娥一直没怎么重视,她现在的精力全都放在朝政上。
这一次救灾的倡议者是晏殊。
准确来说,是晏殊发起,然后由丁谓上书的。
丁谓是苏州人,他的家乡受了灾,如果没人主动提起,他倒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一旦有人提起此事,他若是继续充耳不闻,以后哪还有脸去见父老乡亲?
王曾虽然和丁谓不是一条心,但此时的党争还没有发展到非我必异的地步。
治水救灾,事关国政要务,王曾等人自然也不会反对。
两大巨头都有心救灾,即便刘娥不想折腾,也没法抵挡两大集团的集体上书。
治水已然变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承明殿听政。
李杰能参加今天的治水廷议,也是因为晏殊,在他的上书中,开篇之初便提到了李杰。
并且还将李杰的言论附在上书的札子中。
对于这封上书,刘娥是有点不高兴的,救灾,救便是,可她不想看到李杰过多的参与国事。
李杰参与的越多,成长的就越快,到时候她还政的日子就越快。
然而,这一次刘娥也没有正当的理由去拒绝。
早在先帝病危之际,‘原身’就参与过类似的听政环节,虽然那时的听政更多是学习。
可不论是学习,还是决断,听政本就是天子的权利。
未时三刻。
承明殿。
此时,两府大臣们皆已到场,除了两府大臣之外,今天到场议政的还有学士院的翰林官们。
刘娥坐在李杰的右侧,眼看人都到齐了便轻启朱唇。
“今天召集诸卿到此,是为苏、湖、秀三州的水灾,前天,晏学士上书中提到。
苏州湖秀,膏腴千里,乃是国之仓庾,如任其长期受灾,恐误东南之地。”
“晏学士,卿是此次廷议的首倡者,对于此次灾情,卿有何高见?”
廷议一开始,刘娥就牢牢地把握住了主动权,她先声夺人的意思,不言而喻。
她才是现在的主政者。
坐在她身旁的官家,只要听政即可。
晏殊微微一礼:“水之为物,蓄而停之,决而流之,各有利害,今苏湖秀三州,水利不兴,所以为害。
官家曾言,治水有三策。
一曰引,二曰疏,三曰兴,此三策皆言水利之事。”
“然,水利之事,牵连甚广,耗费颇多,当由朝廷主之,地方辅之,
同时,宜择精干之吏,选能任之官,并派遣往。”
听完晏殊的发言,刘娥点头道。
“卿可有人选?”
晏殊起身道:“臣推荐江淮发运使赵贺主持此事。”
赵贺?
刘娥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全国大大小小三百多个州府,她自然不可能记住所有官员的名字。
但像江淮发运使这样的地方大员,她当然会铭记于心。
不过,对于此人,刘娥不是很满意。
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因为,赵贺是寇准的人。
“晏学士提议的人选,卿等觉得如何?”
在座的大臣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丁谓正准备发言之时,坐在御台上的李杰忽然开了口。
“大娘娘,臣推荐江淮发运副使、知泰州张纶,以及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
此话一出,现场的氛围顿时为之一变。
刘娥虽然脸上无喜无悲,但心里却不是很高兴,官家这就迫不及待的要参政了?
而大臣们则是各有所思。
官家此举,到底是另有其意,还是单纯的为了国事?
谁也不知道。
不过,刘娥和大臣们的想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
他们只记住了张纶的名字,下意识的忽略了范仲淹。
一个监当官而已?
谁会关注?
倒是张纶,在座的大臣们大多都知道此人,即便不熟悉,也听说过他的名字。
此人虽是荫补入仕,但颇有才干,咸平年间,益州有戍卒聚众起义,朝廷准备派兵镇压。
彼时,张纶提议以招抚为主,镇压为辅。
因为他的谏言,朝廷确实少费了许多功夫。
另外,张纶在盐业上也颇有贡献,在他担任江淮制置盐运副使期间,革旧制,建盐场,使江淮地区盐税扭亏为盈。
天禧末年,张纶知泰州时,曾上书泰州沿海地区,旧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以致于海潮倒灌,淹没良田,毁坏盐灶,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为此,他建言重修堤坝。
只是,那时丁寇之争正处于最激烈的时候,哪有心思去关注这事。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李杰对蔡齐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救他一命,完全是因为他的谏言,间接导致了刘美去世。
刘美一死,禁军的掌控权虽然没有落到他的手上,但总比刘美掌控要来得好。
“臣记下了。”
“去忙吧。”
李杰大手一挥,直接调走了张茂则。
身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当然不会只培养张茂则一个人,前不久,他从入内高班里又挑了一名小内侍。
这边,张茂则刚退出内殿,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内侍就走了进来。
刘茂勤进门后,先是瞄了一眼官家,眼看官家正在看札子,于是便轻手轻脚的走到御台边,默默地等待着。
片刻后,眼瞅着漏刻快到未时了,刘茂勤低声提醒道。
“官家,快到未时了。”
李杰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札子。
“更衣。”
北宋服丧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宫外以日易月,而宫内仍然需要服丧满期,即二十七个月。
因此,李杰现在于宫内仍然需要着丧服。
相比于常服,丧服穿戴的东西要多一些,并且有特定的样式,布斜巾、布冠、首绖(服孝的麻带)、大袖、竹杖等等,一共十二件。
简而言之,丧服的配饰配件多,穿起来很麻烦,所以,李杰在福宁殿时,一般是不穿的。
唯有出行才会去穿。
待会他要去承明殿议事,承明殿位于宫城的北边,仍属内朝,所以,他还是要穿丧服过去。
(PS:如果是去外朝的话,是不用穿丧服的)
今天议事的主题是——救灾。
苏、湖、秀三州乃是南方的重要产粮地区,仅仅只是依靠常平仓调度,是无法彻底解决灾情的。
三州已经闹了小半年的灾,刘娥一直没怎么重视,她现在的精力全都放在朝政上。
这一次救灾的倡议者是晏殊。
准确来说,是晏殊发起,然后由丁谓上书的。
丁谓是苏州人,他的家乡受了灾,如果没人主动提起,他倒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一旦有人提起此事,他若是继续充耳不闻,以后哪还有脸去见父老乡亲?
王曾虽然和丁谓不是一条心,但此时的党争还没有发展到非我必异的地步。
治水救灾,事关国政要务,王曾等人自然也不会反对。
两大巨头都有心救灾,即便刘娥不想折腾,也没法抵挡两大集团的集体上书。
治水已然变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承明殿听政。
李杰能参加今天的治水廷议,也是因为晏殊,在他的上书中,开篇之初便提到了李杰。
并且还将李杰的言论附在上书的札子中。
对于这封上书,刘娥是有点不高兴的,救灾,救便是,可她不想看到李杰过多的参与国事。
李杰参与的越多,成长的就越快,到时候她还政的日子就越快。
然而,这一次刘娥也没有正当的理由去拒绝。
早在先帝病危之际,‘原身’就参与过类似的听政环节,虽然那时的听政更多是学习。
可不论是学习,还是决断,听政本就是天子的权利。
未时三刻。
承明殿。
此时,两府大臣们皆已到场,除了两府大臣之外,今天到场议政的还有学士院的翰林官们。
刘娥坐在李杰的右侧,眼看人都到齐了便轻启朱唇。
“今天召集诸卿到此,是为苏、湖、秀三州的水灾,前天,晏学士上书中提到。
苏州湖秀,膏腴千里,乃是国之仓庾,如任其长期受灾,恐误东南之地。”
“晏学士,卿是此次廷议的首倡者,对于此次灾情,卿有何高见?”
廷议一开始,刘娥就牢牢地把握住了主动权,她先声夺人的意思,不言而喻。
她才是现在的主政者。
坐在她身旁的官家,只要听政即可。
晏殊微微一礼:“水之为物,蓄而停之,决而流之,各有利害,今苏湖秀三州,水利不兴,所以为害。
官家曾言,治水有三策。
一曰引,二曰疏,三曰兴,此三策皆言水利之事。”
“然,水利之事,牵连甚广,耗费颇多,当由朝廷主之,地方辅之,
同时,宜择精干之吏,选能任之官,并派遣往。”
听完晏殊的发言,刘娥点头道。
“卿可有人选?”
晏殊起身道:“臣推荐江淮发运使赵贺主持此事。”
赵贺?
刘娥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全国大大小小三百多个州府,她自然不可能记住所有官员的名字。
但像江淮发运使这样的地方大员,她当然会铭记于心。
不过,对于此人,刘娥不是很满意。
不为别的,只是单纯因为,赵贺是寇准的人。
“晏学士提议的人选,卿等觉得如何?”
在座的大臣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丁谓正准备发言之时,坐在御台上的李杰忽然开了口。
“大娘娘,臣推荐江淮发运副使、知泰州张纶,以及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
此话一出,现场的氛围顿时为之一变。
刘娥虽然脸上无喜无悲,但心里却不是很高兴,官家这就迫不及待的要参政了?
而大臣们则是各有所思。
官家此举,到底是另有其意,还是单纯的为了国事?
谁也不知道。
不过,刘娥和大臣们的想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
他们只记住了张纶的名字,下意识的忽略了范仲淹。
一个监当官而已?
谁会关注?
倒是张纶,在座的大臣们大多都知道此人,即便不熟悉,也听说过他的名字。
此人虽是荫补入仕,但颇有才干,咸平年间,益州有戍卒聚众起义,朝廷准备派兵镇压。
彼时,张纶提议以招抚为主,镇压为辅。
因为他的谏言,朝廷确实少费了许多功夫。
另外,张纶在盐业上也颇有贡献,在他担任江淮制置盐运副使期间,革旧制,建盐场,使江淮地区盐税扭亏为盈。
天禧末年,张纶知泰州时,曾上书泰州沿海地区,旧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以致于海潮倒灌,淹没良田,毁坏盐灶,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为此,他建言重修堤坝。
只是,那时丁寇之争正处于最激烈的时候,哪有心思去关注这事。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