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续四)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回到三国当黄巾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续四)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4.太史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天文和历法。具体职责有三;一,在年末的时候,太史令要向朝廷上交下一年的年历(记录年月日的历本);二,太史令在大丧、大喜(皇帝、皇子迎立皇后、妃子,公主下嫁等)、祭祀的时候,负责为皇帝挑选吉辰良日,并向皇帝禀明当前时令有何禁忌之事;三,太史令负责记录国家之中的祥瑞之事和天灾异变。《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太史令的前身为太史,先秦(秦朝以前的朝代)各国和秦朝皆有太史一职,负责为朝廷掌管文书。西汉初年设立太史令一职,东汉沿袭。《史记》和《汉书》中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和司马迁为太史公;按《汉官旧仪》中说,太史公官秩两千石,地位尊崇,司马迁去世后,汉宣帝又改太史公为太史令。《史记三家注》(集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解的史记):“汉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但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太史公”并非官职,司马谈和司马迁应仍为太史令。

    西汉的太史令是史官之长,除天文历法外,还要负责撰史。而东汉的太史令则不负责撰史,东汉撰史这一职责更多地是交给兰台和东观的令史、中郎。兰台和东观为东汉宫廷的藏书之所,著名的《汉书》编写者班固就是兰台令史。兰台和东观请看下文详解。

    太史令属下还有三丞和三十七名待诏(待诏为有一技之长的属吏)。三丞为太史丞、灵台丞、明堂丞,官秩皆为二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汉官仪曰:‘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一人。’”太史丞为太史令的副官,灵台丞掌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类似天文台),明堂丞掌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灵台丞和明堂丞之下又各有数十名待诏。

    熹平五年(一七六年)左右,单飏担任太史令一职。

    一九六年左右,王立担任太史令一职。《裴注三国志·魏书一》:“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於牛斗,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后汉书卷九》:“袁宏纪曰:“时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晷过度,无变也。’朝臣皆贺。”

    二二零年左右,许芝任太史丞一职。许芝在史书中唯一的创举就是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预言)中的“当涂高”解释为“象魏”。《三国志·魏书二》:“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曹丕称帝后,许芝被晋升为太史令。

    5.太祝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太祝令在祭祀的时候,负责读祝告(祝告即向神灵祷告)文和迎送神灵。太祝令之下还有太祝丞一人,太祝丞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丞一人。”

    6.太宰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太宰令掌祭祀用的餐具和祭品的屠宰、烹饪,并在祭祀的时候负责陈列餐具。太宰令之下还有太宰丞一人,太宰丞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丞一人。”从百官志中的注解来看,太宰令属下也有明堂丞,官秩两百石。此明堂丞负责明堂之中的祭物和餐具,和太史令属下的明堂丞职能应该不同。汉以后的朝代不再设置太宰令一职。

    7.大予乐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大予乐令前身为大乐令,东汉明帝之时改称为大予乐令。大予乐令掌伎乐(音乐舞蹈);祭祀、天子大宴宾客之时,大予乐令在合适的时机向皇帝请求奏乐,并安排乐曲的曲目和顺序。大予乐令之下还有大予乐丞一人,大予乐丞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大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

    8.高庙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汉朝的高庙即西汉各帝王的宗庙(《后汉书·光武帝纪一》:“汉礼制度曰:‘光武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次当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为祖庙,后遵而不改。’”)。高庙令负责高庙的巡视和打扫,高庙令之下无高庙丞。《后汉书·百官志二》:“高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庙,掌案行扫除。无丞。”

    9.世祖庙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汉朝的世祖庙即东汉各帝王的宗庙(《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世祖庙令负责世祖庙的巡视和打扫。世祖庙令之下无世祖庙丞。《后汉书·百官志二》:“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庙。”

    10.陵园令:汉朝各个帝王的陵墓都有陵园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陵墓的巡视和打扫。陵园令之下还有陵园丞和校长(校长为一队士卒的长官)各一人,官秩两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贼事。”

    11.食官令:除陵园令外,汉朝各个帝王的陵墓还有食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在每月的望日(月中之日,即十五日)和晦日(月末之日,即小月二十九日,大月三十日)祭祀各自陵墓的先帝。《后汉书·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时节祭祀。”食官令之下还有食官丞一人,官秩三百石。

    光禄勋:

    《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丞一人,比千石。”

    光禄勋官秩中两千石。光禄勋有两大职责:一,负责皇宫内(包括宫门)的守卫,为皇宫内的卫士(执戟)安排值班表。二,总管朝廷中除尚书郎、侍郎以外的各种郎官(郎官是京官之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下文详解);皇帝召见三署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所属的郎官,下文详解)和三署郎进见皇帝,都要通过光禄勋;光禄勋也负责各种郎官(除议郎、尚书郎外)的选拔和任免。此外在郊外祭祀的时候,光禄勋负责三献(三献礼中的第三献,即第三次向祭祀的对象敬酒)。

    光禄勋的前身为郎中令,郎中令为秦朝所置。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曹操在魏国(汉朝的诸侯国)之中设置了郎中令,曹丕称帝后,延续了汉制,仍为光禄勋。另,汉朝各诸侯王的下属也有郎中令,此郎中令和光禄勋极易混淆,如受董卓指使毒杀汉少帝的李儒是弘农王的郎中令,而非汉朝的九卿。《后汉纪·卷二十七》:“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

    一八七年五月,灵帝以光禄勋丁宫为司空。丁宫之后,刘弘任光禄勋一职。

    一八八年八月,灵帝以光禄勋刘弘为司空,荀爽继任为光禄勋。

    一八九年十二月,献帝(实际为董卓)以光禄勋荀爽为司空,赵谦继任为光禄勋。

    一九零年二月初五,献帝(实为董卓)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赵谦之后,一九一年左右,宣播(《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为宣播,《后汉书·董卓列传》中记为宣璠,应该是同一个人)应继任为光禄勋。《后汉书·董卓列传》:“卓讽朝廷使光禄勋宣璠持节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乃引还长安。”

    宣播之后,刘渊为光禄勋。《资治通鉴卷六十一》:“(一九五年)三月,丙寅,……汜留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廷尉宣璠、大鸿胪荣郃、大司农朱儁、将作大匠梁邵、屯骑校尉姜宣等于其营为质。”刘渊此后并无记载。

    刘渊之后,邓泉(《后汉书》中名为邓泉,《资治通鉴》中名为邓渊)继任为光禄勋。一九五年十一月,邓泉在李傕等人和杨奉等人的交战中被杀。《后汉书卷九》:“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廷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俊。”李傕、郭汜为祸朝廷之时,京中形势动荡不安,官吏任免无常,关于这段时间的史料也多有遗失。

    邓泉之后,一九八年,桓典为光禄勋,二零一年,桓典于光禄勋任上去世。

    郗虑为光禄勋。郗虑于二零八年(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被献帝(实际曹操)任命为御史大夫。同年九月左右,曹操以蒯越为光禄勋,二一四年,蒯越病逝。

    光禄勋下属:

    1.光禄勋丞:一人,光禄勋官属,官秩比一千石,为光禄勋的副官。《后汉书·百官志二》:“丞一人,比千石。”

    2.五官中郎将: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五官署的郎官。五官署的郎官简称为五官郎。

    首先,何为郎官?按《说文解字》(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著):“廊:《汉书》通用郎。”郎官的郎代表宫殿的走廊,即宫廷卫士站岗的地方,所以郎官指代守卫宫廷之官。《后汉书卷七》:“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实际上郎官不仅指三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手下的属官,郎官是议郎(皇帝的顾问官)、尚书郎(尚书台的属官,初上任者称尚书郎,在尚书台满三年者称侍郎)、中郎(高级卫士,地位高于郎中、侍郎)、侍郎(中级卫士,地位高于郎中,次于中郎)、郎中(守卫宫殿的卫士)的统称。郎官之中,除议郎、尚书郎外,其他郎官都要负责守卫宫殿、出充车骑(皇帝在外则为皇帝驾车,或骑马随侍于皇帝左右)。另,尚书台的郎官文属(名义上属于)少府,不从属于光禄勋。

    其次,三署。三署是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宫廷中的卫士除虎贲、羽林外,其他都属三署。而三署郎之中,年龄在五十以上的属五官署,其他郎官则分属左右署。《汉官旧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最后,五官郎又分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皆无定员;五官中郎官秩比六百石,五官侍郎官秩比四百石,五官郎中官秩比三百石。由官秩可见,中郎地位高于侍郎,侍郎高于郎中。《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本注曰:无员。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在直中。”

    另,三署郎虽然名义上是宫廷卫士,但其实并非军职,其取士的途径也是通过郡国的举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而士大夫也将担任郎官作为登上仕途的捷径,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军功和武艺,也不用出外作战。汉朝京城之中只有南北军才可算是真正地军队。

    一八九年左右,陈纪担任五官中郎将。陈纪是魏国名臣陈群的父亲。

    二零一年左右,牛亶为五官中郎将。

    二一一年正月,献帝(实际曹操)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三国志·魏书二》:“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资治通鉴六十五卷》:“春,正月,以曹操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并不相同,通鉴的意思更倾向于曹丕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作为丞相的副手,而非真有副丞相一职。我更赞同通鉴的说法。首先,秦汉有左右丞相,而从未有过副丞相;其次,御史大夫更接近于副丞相一职,而当时御史大夫另有他人(郗虑)。因此,通鉴的说法更为可信。身为丞相之副的五官中郎将曹丕地位已大大超过了光禄勋,并且曹丕还设置了官署,所以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已经不同于汉制的五官中郎将。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其手下官署属员有:长史(职能和官秩同于丞相府官署,见上文,下同)凉茂、邴原、吴质(可能为曹操的丞相长史,也可能为曹丕的五官中郎将长史);文学(掾)徐干、应玚、刘廙、苏林、夏侯尚;司马赵戬;门下贼曹(门下五吏之一,职能类似门下督,见上文)卢毓、郭淮;功曹(功曹本为郡守或县令的主要佐吏,其职能类似相府的西曹,见上文)常林。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回到三国当黄巾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三国当黄巾》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三国当黄巾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回到三国当黄巾》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