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同年再会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风雨大宋第236章 同年再会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这种路边摊一样吃饭的地方,不适合迎接石全彬。杜中宵对十三郎等人道:“你们且在这里尽兴吃喝,我回去见石团练。此处虽然口味不错,迎接重臣却嫌简陋了些。”

    赵滋道:“简陋倒没什么,腌臜了些,石团练必然不惯。”

    杜中宵起身,带了自己的随从,离了汉水码头,回常平司衙门去。进了衙门,见到石全彬,两人在客厅里分宾主落座,重新上茶。

    请了茶,杜中宵对石全彬拱手:“团练回京不久,因何又急急前来?”

    石全彬道:“不瞒提举,前次到随州,我见军中炮兵甚是得力,骑兵和步军着实弱了些。好在回去的时候,路过唐州,看过那里的驻军,用火枪也甚是威猛。回到朝中之后,官家和宰执听了,一时也有些犹豫。不过今年契丹伐党项,进军十分顺利,北方兵马不能再调,平侬智高还要用营田厢军才好。两府已经定下来,十一月,提举带营田厢军南下,我在提举之下为副。还剩一个月时间,提举尽快安排常平司事务,最好有得力官员。过几日,同提举常平石扬休会来樊城,拜会提举。提举带兵出征,由原户部判官韩绛代为提举常平。过几日韩绛到来,提举自做安排。”

    这些年韩绛仕途顺利,继杜中宵后,也为一路监司了。去年户部判官任上,江南灾荒,韩绛体量安抚江南东西路,资序已经可做路官。两人同年,私交一直不错,由他接任顺利一些。

    石全彬又道:“还有一事。自提举到京西路营田,建了铁监,带起了不知道多少工厂。后来又建常平司,下隶的商场现在做大了,赚钱无数。这两年朝廷有意在京东路和淮南路营田并建常平司,一切规制俱依京西路制度。特别是自去年发行常平司钱引,又有储蓄所,里面钱数不少。如果一切隶三司之下,则三司职权委实过大,政事堂难制。朝廷有意三司分司,各自设官治事。官家特意叮嘱两件事,一是常平司钱引和储蓄所,如果推向天下可不可以?推行下去,里面的钱,要如何安排?二是三司各案原有互相牵制之意,如果三司分开,下面各案又该如何安排?提举深思,出征之前入京,陛辞时官家又问。”

    说完,石全彬道:“此是要事,官家安排下来,提举深思!”

    杜中宵点头,向石全彬拱手谢过,心中慢慢分析石全彬带来的消息。

    钱引实际就是提举司发行的地方货币,以商场收入的铜钱为本,设立储蓄所。而后以储蓄所的储蓄为本金,常平司发行的地方货币。京西路的工商业发展很快,常平司发行的钱引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加上储蓄所的储蓄,数额迅速向着一亿贯去了。

    此时天下的货币税收不过几千万贯而已,如此巨大的数字,自然引起朝廷侧目。如果推行天下,仅从这里面抠点下来,也不会钱粮不足。但是印纸币容易,京西路的技术对于朝廷来说没什么难的。但到底如何发行、如何管理、如何储蓄,朝中官员却众说纷纭,没一个靠谱的。这种专业意见,皇帝还是要听一听初创者杜中宵如何说,才能让宰执放手去做。

    三司分司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这几年必然会做,这一点朝中官员几乎人人皆知。

    三司本来是三个衙门,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是晚唐时,面对天下藩镇林立,为了解决中央朝廷的财政困难,而专门设立的。五代因之,一直传到宋朝。自大宋立国,三司分分合合非止一次,到了真宗时才定下来为一衙门,设三司使统管。以事权论,两府之下,三司使是最重要的官员,朝廷政事的十之六七在三司。做过了三司使,大部分官员都会升任宰执,没有升迁就是意外。

    以京西路来看,如果其他几路也发展起来,三司再合署,专设一三司使,事权就过重了。作为政事堂下属,三司使的职权超过执政,容易发生许多问题。撤掉三司使,三司从此分开,各设盐铁使、度支使和户部使,势在必行。相当于提高了这三个衙门的地位,不再设统管的三司使,三个衙门直属政事堂。

    自中进士为官以来,杜中宵一直做地方官员,此次皇帝专门听他的意见,说明前几年的政绩得到高度重视,可以参与朝廷事务了。

    见杜中宵面色凝重,石全彬道:“不急,这一个月提举慢慢想就是。对了,一个月后大这出发,提举常平司事务缠身,我该做些什么?”

    杜中宵想了想道:“不如这样,团练与钤辖刘几一起,随同军需李复圭,到驻军各州去走一走。让各部准备粮草枪弹,诸般备齐,不得有遗漏。要做到朝廷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启程。如何拔营,路上如何行军,一切都要有章程,令下即按定好的条贯行事。”

    石全彬自无异议。这就是制定大军参战的行军计划,军中自有条贯,石全彬只要跟着看即可。借这个机会,也熟悉一下营田厢军的风格。

    接下来的日子,杜中宵便住在樊城,整理常平司钱引和储蓄所的资料。要把这件事做好,对自己的未来应该非常重要,杜中宵不敢有丝毫马虎。至于三司改革意见,杜中宵只是建议,反而不那么重要。石全彬和刘几、李复圭巡视各部,查看准备情况。

    这一日,杜中宵正在书房对照钱引发行各期、数目和商场的经营情况,吏人来报,韩绛已到衙门。

    急急出了书房,到了客厅,杜中宵见到韩绛站在那里,急忙上前道:“子华前来,缘何不早知会一声,我好带人去接。这样到了衙门,我岂不背后让人指点!”

    韩绛道:“不是我不想,而是没有办法。若是以前的日子,提前一日派人来,自不会失期。而现在一日就从开封府到了樊城,派人也来不及了。总不能我在车站那里等着,岂不更惹人闲话。”

    杜中宵道:“坐火车总有个日期,提前几班车派人不就好了。”

    韩绛连连摇头:“现在开封府一日不知发多少车!我们出行都是一节专车挂上,哪个知道安排挂哪班车上?什么时候到达,委实说不准。”

    天下铁路,都要连到开封府,以那里为中心形成路网。每日里不知道多少车经过,多少车发出,这个年代的调度能力不能指望,不出大错已是难得。朝官以下坐车,都是由公帑买车票,跟普通旅客没有区别。朝官以上,出行才有包厢。不过这种包厢是通用的,大的车站有,开封府更多。地方上好说,这个级别的官员少,可以提前确定日期。开封府就不行了,几乎每天都有朝官出行,哪里安排得过来?待制以上的官员,才有自己专门的包厢,车站的级别不敢慢待他们,那又不同。

    分宾主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道:“我离任的朝旨未到,子华接任的却来了,这事情可不多。”

    韩绛笑道:“没有办法,你现在提举的京西路常平司,委实太过重要。你交待不清楚,朝旨只怕难发下来。未让我接任之前,我还不知道常平司名下有如此多的钱财。几千万贯现钱,治下还有每年收过千万贯的商铺,再加上各种厂社,待晓,我做过户部判官,也没见到如此多的钱!”

    杜中宵摇了摇头:“钱多了,显得做事,可事情也多。人人都看见名下的几千万贯现钱,却不知这钱来得如何不易,要如何打理。你以后提举常平,自然就明白了。”

    韩绛道:“我没有上任也明白。现在可不是以前,自你在京西路营田,这几年钱贵货轻,几千万贯现钱,当得以前一亿多贯!朝廷一年支出才多少?”

    杜中宵点头:“是啊,钱贵货轻,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你来了,此事只好交给你了。”

    发行钱引之前,杜中宵就算过,天下的铜钱是有固定数目的。随着工商业发展,流通中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些年京西路一直都是通货紧缺,成了为吸引天下货币的地方。常平司钱引是以现钱为本按比例印制,与铜钱一比一兑换,货币紧缺直接表现到了物价上。京西路发展飞速,物价一直上涨,现在的一贯钱,可以当以前的两贯钱用。

    作为地方官员,杜中宵有任期,当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解决。实际上这种问题,也很难由地方官在一地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必须增加供应,但铜钱显然满足不了需要。这当然有很多解决办法,比如直接把货币变为信用货币,不再有本金。但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统筹规划别说是地方衙门,中央朝廷也很难解决,极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稳妥的办法,还是增加货币储备,必用本金发行纸币的放大作用,来增加货币。信用上任,本金占发行总额的比例可以减小。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风雨大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风雨大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风雨大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风雨大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