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1930年开始的扩军备战受到国内反对势力的不断挚肘,结果只能小步慢跑。总以为苏联人会给那些反对派势力留点面子的,没想到很快就在波兰打了这些人的脸。
以德国目前的陆军员额,远远不能满足苏联冒失进军增加的近千公里边防线,霍夫曼领导下的统战部只能根据事态的变化重新调整部署,争取打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东部。
从地图上看,华沙在苏联的控制下就象一把直接捅向德国心脏的尖刀,但是,德国人也将自己形象地比喻成了刀鞘。在这一地区,苏联要么不放一兵一卒,以免时刻处于德国的包围之中,要么以重兵防守,确保这里会是一个坚固的中间堡垒。所以,苏联人还是选择在布列斯特驻扎了重兵。
德国的“格勒纳事件”释放出一种信号,诏示着即将有重大事件发生。被集中关押的反对派人士,也的确不冤,他们或多或少都收到过境外势力的不少好处,也披着“和平”的外衣做一些对德国政局极其不利的事情。
麦克斯受邀参加了几起审判,这才恍然大悟。虽然他自始至终都不太喜欢格勒纳这个人,但在这起“肃敌”事件上,明确认为格勒纳还是有功之人。
“肃敌”一方面封住了国内反对势力的悠悠之口,另一方面也让英、美、苏等国的潜伏人员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埃里克用非常强硬的手段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暂时清静的执政环境,也让国外势力成为了盲人瞎马。如此一来,苏联内部开始出现权利的角逐,在所谓的公平竞争中闹得乌烟瘴气。规则是人制订的,然而,人们也在撕裂刚刚建立起来的那点微不足道的信任。
通过肃敌之后,德国的政令更加畅通,人们对所谓的民主开始表示怀疑、并一步步疏远。1934年6月,国会大厦正式通过了总统终生制的有关条款,埃里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而名义上的国家政权领导人汉斯·路德,虽然挂着总理的头衔,却成了类似于俾斯麦那样的角色。
德意志联邦一系列宪法修改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但在外界看来,无不在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埃里克的权利在与日俱增,甚至在这样的操作中培植了一位永远不倒的土皇帝。
民间终于是有了些许察觉,可惜为时已晚,好在埃里克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独裁,因此,只要求埃里克不辜负民众的期望就行。
在繁忙的商界,德国境内的大型企业都在做着细微的调整,尤其是与埃里克政府签订过相关合同的军工企业,都开始瞄准国防和国家军队的需要,同时积蓄产能,让企业在非常时期也能做到暴发式增长。
1930年的时候,德国全年的坦克生产数量不足千台,这还是包括外贸订单在内的数据。1931年,因为企业惯性思维,导致产能变化不大。1932年,埃里克一怒之下,对全国军工企业施行无差别整改,此后的生产便达到了年产3000余辆的水平,不过,仍旧被外贸订单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为了有效遏制苏联的西进步伐,1933年初,德国以国防军采购价向芬兰提供了最新的四号E外贸型坦克,这种装备了步兵炮的坦克符合芬兰的国情、地形和极寒天气需要,毕竟芬兰只需要的只是迟滞苏联的正面进攻,在层层阻击中等待德国的大部队的驰援。
相比芬兰,苏联方面的一线坦克基本上都是以德国技术为前提、经过部份改进后进行大批量生产的。随着德、苏两国国际政治分岐的摊牌,德国驻苏专家、技术人员和精密机床等设备的拆迁,使得苏联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面临生产性灾荒,掀起了部份工厂的倒闭潮。
但是,体量庞大的苏联并不会坐以待毙。自1929年3月起,苏联人就已经开始悄悄着力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另起炉灶需要巨额投资,同时还要面临人才、器材和技术上的空白,但苏联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拿出战斗民族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通过多年的潜心发展,终于摸索出了一些关键门道。虽然技术还很粗糙,但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就有了方向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美国人的鼻子很快就嗅到了气味,并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插手机会。众所周知,美国是无利不起早的西方国家,美其名为技术援助,实际上是想把控苏联的国防基础。
埃里克在情报总结单中确定自己看到了“克里斯蒂悬挂”这个词汇。虽然就一个悬挂系统而已,可他担心的是美国会在德、苏关系上选择永久平衡,并不断从中渔利,最终达到左右两持续对抗的目的。
就美国现在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值得一提,别的不说,海陆空三军哪一个独立兵种拿出来都无法与德国相抗衡,但是,青蛙虽然不咬人,但叫起来糟心。巧就巧在美国人并没有直接与德国叫板,德国也不好直接命令美国人从欧洲离开。
伦德施泰特、格勒纳等人属于情绪急躁型,面对美国的软实力挑衅,两人相继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言论,但美国与苏联也很快就进行了外交反驳。几个回合下来,口水战打了不少,但美苏之间的合作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此时此刻,埃里克并不怕惹毛大洋彼岸的老美,但也不想就此与美、苏同时闹翻,毕竟埃里克要的不是两败俱伤,而是绝对胜算。在还没有必要完全摊牌之前,德国不会让毫无意义的局部战争给拖住。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埃里克才会选择对斯拉夫人的野蛮与无理进行一再忍耐。一方面不进一步刺激整个斯拉夫世界,另一方面继续控制这块“本土化”地区,创造自己的战略纵深。
为了给德国争取更多的国际空间,埃里克不惜挑起西班牙的内战和葡萄牙的混乱,并通过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将军点燃了北非针对法国殖民统治不满的熊熊烈火。与此同时,埃及与东非也迅速拿起枪杆子与殖民统治者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
因为德国的暗中煽动,印、巴相继宣布独立,加勒比海独立圈也在联情局和军情局的帮助下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高潮。
论情报收集,埃里克现在已经横行世界,无孔不入,获取情报的手段也可以说无人能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埃里克才能及时掌握世界各国的细微动态,当然也因此比别人更多了几分烦恼。
德国和英国是最早创立情报机构的国家,但相比之下,英国要逊色许多。因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英国不堪财政重负,不得不停止了对许多地方情报人员的薪资。显然,英国人还没有把情报工作摆在军事与战略的第一。
苏联也是较早仿效德国情报收集的国家,但相比德国训练有素的情报人员,苏联情报人员就粗糙多了,根本就上不了主流社会的台面,充其量不过是以美色和肢体引诱有价值的对象就范而已。
1923年前,英国伦敦是全球的情报集散地,但随着地缘政治和英国在全球影响力的削弱,华府和纽约相继成为了全球情报人员汇聚的中心,因此,英国人也就失去了重振旗鼓的耐心。
现在,只有美国这个乡巴佬还在做着发财的美梦,觉得战火不会烧到自家门口。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以德国目前的陆军员额,远远不能满足苏联冒失进军增加的近千公里边防线,霍夫曼领导下的统战部只能根据事态的变化重新调整部署,争取打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东部。
从地图上看,华沙在苏联的控制下就象一把直接捅向德国心脏的尖刀,但是,德国人也将自己形象地比喻成了刀鞘。在这一地区,苏联要么不放一兵一卒,以免时刻处于德国的包围之中,要么以重兵防守,确保这里会是一个坚固的中间堡垒。所以,苏联人还是选择在布列斯特驻扎了重兵。
德国的“格勒纳事件”释放出一种信号,诏示着即将有重大事件发生。被集中关押的反对派人士,也的确不冤,他们或多或少都收到过境外势力的不少好处,也披着“和平”的外衣做一些对德国政局极其不利的事情。
麦克斯受邀参加了几起审判,这才恍然大悟。虽然他自始至终都不太喜欢格勒纳这个人,但在这起“肃敌”事件上,明确认为格勒纳还是有功之人。
“肃敌”一方面封住了国内反对势力的悠悠之口,另一方面也让英、美、苏等国的潜伏人员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埃里克用非常强硬的手段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暂时清静的执政环境,也让国外势力成为了盲人瞎马。如此一来,苏联内部开始出现权利的角逐,在所谓的公平竞争中闹得乌烟瘴气。规则是人制订的,然而,人们也在撕裂刚刚建立起来的那点微不足道的信任。
通过肃敌之后,德国的政令更加畅通,人们对所谓的民主开始表示怀疑、并一步步疏远。1934年6月,国会大厦正式通过了总统终生制的有关条款,埃里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而名义上的国家政权领导人汉斯·路德,虽然挂着总理的头衔,却成了类似于俾斯麦那样的角色。
德意志联邦一系列宪法修改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但在外界看来,无不在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埃里克的权利在与日俱增,甚至在这样的操作中培植了一位永远不倒的土皇帝。
民间终于是有了些许察觉,可惜为时已晚,好在埃里克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独裁,因此,只要求埃里克不辜负民众的期望就行。
在繁忙的商界,德国境内的大型企业都在做着细微的调整,尤其是与埃里克政府签订过相关合同的军工企业,都开始瞄准国防和国家军队的需要,同时积蓄产能,让企业在非常时期也能做到暴发式增长。
1930年的时候,德国全年的坦克生产数量不足千台,这还是包括外贸订单在内的数据。1931年,因为企业惯性思维,导致产能变化不大。1932年,埃里克一怒之下,对全国军工企业施行无差别整改,此后的生产便达到了年产3000余辆的水平,不过,仍旧被外贸订单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为了有效遏制苏联的西进步伐,1933年初,德国以国防军采购价向芬兰提供了最新的四号E外贸型坦克,这种装备了步兵炮的坦克符合芬兰的国情、地形和极寒天气需要,毕竟芬兰只需要的只是迟滞苏联的正面进攻,在层层阻击中等待德国的大部队的驰援。
相比芬兰,苏联方面的一线坦克基本上都是以德国技术为前提、经过部份改进后进行大批量生产的。随着德、苏两国国际政治分岐的摊牌,德国驻苏专家、技术人员和精密机床等设备的拆迁,使得苏联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面临生产性灾荒,掀起了部份工厂的倒闭潮。
但是,体量庞大的苏联并不会坐以待毙。自1929年3月起,苏联人就已经开始悄悄着力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另起炉灶需要巨额投资,同时还要面临人才、器材和技术上的空白,但苏联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拿出战斗民族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通过多年的潜心发展,终于摸索出了一些关键门道。虽然技术还很粗糙,但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就有了方向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美国人的鼻子很快就嗅到了气味,并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插手机会。众所周知,美国是无利不起早的西方国家,美其名为技术援助,实际上是想把控苏联的国防基础。
埃里克在情报总结单中确定自己看到了“克里斯蒂悬挂”这个词汇。虽然就一个悬挂系统而已,可他担心的是美国会在德、苏关系上选择永久平衡,并不断从中渔利,最终达到左右两持续对抗的目的。
就美国现在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值得一提,别的不说,海陆空三军哪一个独立兵种拿出来都无法与德国相抗衡,但是,青蛙虽然不咬人,但叫起来糟心。巧就巧在美国人并没有直接与德国叫板,德国也不好直接命令美国人从欧洲离开。
伦德施泰特、格勒纳等人属于情绪急躁型,面对美国的软实力挑衅,两人相继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言论,但美国与苏联也很快就进行了外交反驳。几个回合下来,口水战打了不少,但美苏之间的合作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此时此刻,埃里克并不怕惹毛大洋彼岸的老美,但也不想就此与美、苏同时闹翻,毕竟埃里克要的不是两败俱伤,而是绝对胜算。在还没有必要完全摊牌之前,德国不会让毫无意义的局部战争给拖住。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埃里克才会选择对斯拉夫人的野蛮与无理进行一再忍耐。一方面不进一步刺激整个斯拉夫世界,另一方面继续控制这块“本土化”地区,创造自己的战略纵深。
为了给德国争取更多的国际空间,埃里克不惜挑起西班牙的内战和葡萄牙的混乱,并通过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将军点燃了北非针对法国殖民统治不满的熊熊烈火。与此同时,埃及与东非也迅速拿起枪杆子与殖民统治者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
因为德国的暗中煽动,印、巴相继宣布独立,加勒比海独立圈也在联情局和军情局的帮助下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高潮。
论情报收集,埃里克现在已经横行世界,无孔不入,获取情报的手段也可以说无人能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埃里克才能及时掌握世界各国的细微动态,当然也因此比别人更多了几分烦恼。
德国和英国是最早创立情报机构的国家,但相比之下,英国要逊色许多。因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英国不堪财政重负,不得不停止了对许多地方情报人员的薪资。显然,英国人还没有把情报工作摆在军事与战略的第一。
苏联也是较早仿效德国情报收集的国家,但相比德国训练有素的情报人员,苏联情报人员就粗糙多了,根本就上不了主流社会的台面,充其量不过是以美色和肢体引诱有价值的对象就范而已。
1923年前,英国伦敦是全球的情报集散地,但随着地缘政治和英国在全球影响力的削弱,华府和纽约相继成为了全球情报人员汇聚的中心,因此,英国人也就失去了重振旗鼓的耐心。
现在,只有美国这个乡巴佬还在做着发财的美梦,觉得战火不会烧到自家门口。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